病例 近日,长治二院皮肤科梁宏刚医生坐诊时,一位家长神情焦虑抱着患儿前来就诊。家长自诉宝宝出生15天后,左上肢及右腰部出现两处粉红色斑片及小丘疹,皮损生长迅速,增厚增大,腰部皮损反复破溃出血,宝宝哭闹不止,于是来到长治二院皮肤科血管瘤专病门诊。 查体:可见左上肢肘窝处鲜红色斑片,部分区域突出皮面,呈分叶状斑块外观。右侧腰部可见暗红色斑块,中央破溃结褐色痂皮。 完善瘤体彩超检查,结合患儿病史、临床表现考虑患儿为婴儿血管瘤。 首次诊断照片 皮肤科梁宏刚医生考虑患儿瘤体浅表,位于四肢及躯干非暴露部位,伴发溃疡,属于中度风险。与家属详细沟通后,首选外用药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瘤体消退、溃疡处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治疗。 治疗一个月后 治疗后三个月 患儿治疗3月后,瘤体颜色明显减淡,复查彩超提示:厚度变薄,面积缩小。注:右腰部因当时就诊时血管瘤已出现溃疡结痂,导致瘤体消退后目前出现疤痕。现患儿仍在治疗及定期复诊中。 科普时间 婴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点,多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 发病率大约为4%-5%。女孩多见,早产儿、双胞胎、低体重婴儿、高龄产妇的宝宝和白种人容易多发。 发病部位以头面部最多见,其次四肢、躯干。多在出生后几周内出现,也有出生后就有。早期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及丘疹。出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节段型血管瘤和深在型血管瘤增殖期可持续至 9~12个月,少数患儿增殖期甚至可持续至出生后24个月。之后进入消退期,消退期时间长短不等。瘤体累及越深,消退时间越晚。 需要注意: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完成后有25%~69%的患儿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 大部分患儿通过局部B超检查即可了解瘤体的范围及血供情况,少数位于头皮、骶尾部及重要器官周围的瘤体,需行 MRI 检查,了解是否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及侵及的程度。位于眼周、耳周等部位的瘤体,需眼科、耳鼻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评估眼、耳等器官功能是否受损。肝脏多发血管瘤,需行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全身多发血管瘤,需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治疗需要评估瘤体部位、患儿年龄、瘤体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目的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促进瘤体消退,减少溃疡、疤痕形成。治疗方法:首选局部外用和系统用药,辅以激光或局部注射等。 科室推荐 长治二院皮肤科四病区是以大疱性皮肤病及结缔组织病为主的综合病区,现设床位48张,医护人员1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硕士4人。科室拥有一支积极向上的医疗团队,设置完善、诊疗项目齐全。主攻方向为大疱性皮肤病及结缔组织病,并完成血管炎、皮肤肿瘤、瘙痒性皮肤病等常见、疑难及危重疾病的诊治工作。科室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医疗设备,治疗方法多样,有臭氧水疗、局部封闭、皮下注氧、光动力疗法、激光、火针、中药泡浴、自制外用药物等,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诊断及治疗。
医 生 推 荐 赵华 中华医学会长治市皮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女医师协会长治分会委员。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20余年,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病理班、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发表论文9篇,参与主编皮肤科专著1部。对皮肤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的诊治、皮肤病理诊断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大疱性皮肤病、毛发、银屑病、痤疮、日光性皮炎等疾病的诊治及激光美容治疗。 梁宏刚 皮肤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 皮肤性病学硕士 END 供 稿丨梁宏刚 编 辑丨卞 晨 审 核丨雷 赫 ■世界镇痛日丨别把疼痛不当回事儿
■老年人的“致命威胁”——髋部骨折
■《一抖就帕,说说帕金森》直通大医院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