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位于眉山天府新区莲花公墓的松柏苍翠欲滴。4月3日,第五届眉山市红十字会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此举行。与此同时,第二块眉山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启用。
136个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12499份志愿登记承载着生命的托举,两块纪念碑的接续,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五年间,眉山人以大爱为笔,在生命的长卷上写下壮阔的篇章。
图为活动现场。
生命的馈赠:凋零的花瓣托起另一朵绽放
“当角膜捐献者化作孩童眼里的星光,当器官捐献者的心跳在他人胸腔震荡——这便是生命最壮阔的轮回。”活动现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学生志愿者用诗歌《生命的馈赠 生命的延续》致敬捐献者。
截至2024年底,眉山市136位“生命火炬手”累计实现人体器官捐献93例、遗体捐献30例、眼角膜捐献34例,他们以最后的温度推开医学之门,托起千万家庭的黎明。
73岁的捐献者家属刘志严攥着父亲的捐献证书,哽咽讲述背后的故事。其父刘银海是一名乡村赤脚医生,目睹多位至亲因癌症离世后,毅然决定捐献遗体和器官。“父亲的眼角膜让两人重见光明,遗体将为癌症研究提供支持。”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志严也签下捐献登记表,“这不是签名,是接过父亲传递的火种。”
图为群众献花。
打破藩篱:从“入土为安”到“生命延续”
“遗体捐献是传统观念的突破,更是人性最璀璨的光芒。”医疗卫生工作者何翔作为登记志愿者代表,道出捐献者的心声。五年来,眉山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从零攀升至12499人。这份跨越生死的勇气,凝结着无数家庭的抉择:有人因至亲病逝的遗憾而觉醒,有人因医者仁心的信念而坚持。
在莲花公墓,两座纪念碑并肩而立。2021年,眉山首次为遗体器官捐献者立碑;五年后,第一座碑刻满136个名字,第二座碑正式启用。“每一笔雕刻都是生命的交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代丽彬说。这座遗体器官捐献缅怀基地,已成为眉山市民寄托哀思、传递大爱的精神地标。
图为家属从碑上找到亲人的名字。
生命教育:在医学进步中沉淀希望
“医学院的解剖研究、癌症的病理分析,都离不开捐献者的奉献。”何翔的发言揭示捐献背后的深远意义。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所载,遗体和器官捐献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终极诠释。
活动现场,默哀、献花、签名等仪式,让生者与逝者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春日的阳光洒在纪念碑上,刘志严轻抚父亲的名字。“我们每年免费提供祭奠场所和鲜花,让这份大爱永远被铭记。”工作人员表示。
五年,两座碑,136颗星辰。眉山人的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扎根大地——这里有万物生长的希望,有医学进步的基石,更有超越生死的人性光辉。正如纪念碑上的铭文——
“他们的精神,被后世传颂,被世人铭记。”这座用大爱刻写的丰碑,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愈发巍峨。(古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