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龚春辉 胡良光 实习生/程楚瑶 通讯员/邰梦云)“与其化作灰烬,不如留下光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75岁的张少秋仍挂念着眼角膜捐献的事。7月23日上午11时,她缓缓抬起有些肿胀的右手,用尽最后的力气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一旁的家人强忍泪水,也俯身在志愿书上签字。
“这是对妈妈最大的尊重,她想为医疗事业最后尽一份心。”8月5日,儿子郭先生深情说道。
7月26日,从事医疗工作30余载的张少秋走了。几天后,她的2个眼角膜分别移植给2位角膜病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我国挽救角膜盲病人所需的角膜仍严重不足,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省眼库(下称“广东眼库”)副主任冀建平说。
“按照原来说过的办”
张少秋是佛山市顺德区马洲医院的一名退休麻防护士。她21岁进入该院工作,直到退休,一直奋战在麻风病防治工作第一线。数十年间,她多次获评顺德“优秀护士”称号。
上世纪50年代末,顺德成立了多家收治麻风病人的医院,其中就包括马洲医院。“妈妈要照顾麻风病康复者的日常生活,也负责周边村子的日常保健医疗工作。”郭先生说。
1999年,55岁的张少秋到了退休年龄,但很快又被医院返聘,1年多后才正式退休。“退休时,妈妈患乳腺癌已有7年之久,身兼护士和癌症患者双重身份,她很乐观,对护理工作仍然很上心。”郭先生说,自1993年罹患乳腺癌起,母亲便开始与癌症抗争。去年,老人被诊断出舌癌,入院接受放疗。今年7月中旬,老人病情突然恶化。
7月22日,郭先生向母亲提出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得到母亲的认可。“她立马答应了,交待我‘按照原来说过的办’。”郭先生说。原来,张少秋老人一生三分之一的岁月在与癌症抗争,心中一直惦记着捐献眼角膜的事,和家人多次交代过。
不过,也有部分亲属一时感到难以接受。“听完医生的意见,一家人经商量后达成一致,想帮老人圆了最后的心愿。”郭先生说。广东眼库技术员陈建军指出,器官捐献的决定,哪怕逝者生前已有意愿,也须严格征求一级亲属的同意,获得他们的充分理解。
8月初,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张少秋的眼角膜被移植给两位角膜病患者。“术后两名患者恢复良好,老人的爱心让他们重新享有光明。”陈建军说。
呼吁建立全国性角膜捐献体系
据流行病学统计,中国角膜盲症患者超百万,很多角膜疾病患者需要进行移植手术。2014年至2018年,广东眼库接受眼角膜捐献例数的年增幅达15%至20%。去年,广东眼库接受眼角膜捐献1266例,为临床提供合格角膜植片1080片。
冀建平从事角膜移植工作已有15年。他指出,在角膜移植的技术层面,中国处于世界第一阵营,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但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我国角膜材料来源较困难,不少角膜病患者只有等待,有的病人甚至失去治疗机会,导致终身失明。
“在我们医院,每年都有几百个病人因缺乏合格角膜植片而无法手术,缺口比较大。”冀建平说,国内的眼库不少仍在“单兵作战”,各大医院自发地建库找“膜”,眼角膜捐献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
“一旦接到志愿者的电话,我们立马去做工作,但有时捐献者去世后,家属忙忙乱乱,我们不知道联系谁,捐献行为无法促成”。冀建平呼吁,早日建立全国性角膜捐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