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网常州12月6日电(杨黎 通讯员 常民轩)今日,华讯网从常州市民政部门公布的常民事〔2024〕12号文件获悉,为发挥民政部门兜底保障作用,切实保障冬季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确保他们安全温暖过冬,按照部、省相关要求,根据市民政局、公安局、城市管理局三部门《关于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发现机制的通知》精神,结合该市实际制定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方案。方案内容分为4个部分。
积极响应,周密部署行动
即日起至2025年3月15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各辖市(区)民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向本地政府报告,及时将专项救助行动列为当前重点工作并开展动员部署。各辖市(区)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细化“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举措,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健全联合巡查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确保流浪乞讨、务工不着、寻亲不遇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让困难群众在寒冬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协同配合,加强部门联动
各辖市(区)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主动与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协调联动,按照《关于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发现机制的通知》要求,以开展联合巡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发现、转介、处置机制。要加大智慧大数据平台等科技力量的运用,建立覆盖全面、协同到位、服务及时的一体化救助应急响应工作机制,遇到紧急事项第一时间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要重点关注车站、繁华街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城乡接合部等区域,重点关注长期露宿街头、未成年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重点关注严寒天气、冰冻雨雪、气温骤降、夜间凌晨等时段,积极劝导、引导临时遇困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或临时救助场所接受救助。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工作力量配备,加大巡查频次,耐心劝导、引导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接受救助。要发动镇(街道)、村(居)委员会等基层工作力量,广泛动员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外卖小哥等爱心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等工作,将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第一时间处置。
分类施救,拓宽救助渠道
各辖市(区)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前置救助关口、拓宽救助范围、延伸服务功能,分类施策,积极主动做好救助服务。对以流浪乞讨为生活方式、不愿入站的人员,要提供御寒物资、留下联系方式。对务工不着、被盗被抢、遭受家暴等陷入临时生活困境的人员,要提供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对因老弱病残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要先行救助再查明情况。对疑似精神障碍流浪乞讨人员,要联系公安、卫健委等部门及时送医诊治。各辖市(区)要利用福利彩票临时救助点、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场所设立临时避寒救助场所,方便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求助、避寒。
筑牢底线,层层压实责任
各辖市(区)民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协助本地党委、政府履行属地责任,充分发挥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救助服务机制,确保守牢底线。要落实民政部门监管责任,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精心组织实施,以高度责任感抓实抓细专项救助行动。要推动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监管责任,在街面巡查、送医救治、寻亲服务、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环节形成完整闭环。要落实救助管理机构主体责任,强化机构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入站安检、值班巡查、日常消毒等制度,将求助人员信息及时录入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控工作,健全完善各类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机构安全有序运行。要联合镇(街道)、村(社区)定期对流浪返乡人员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对象开展走访慰问,分类做好易流浪走失人员救助服务工作,避免重复流浪现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