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伴又头疼得不行了! 快! 医生,快救救她……” 10月13日,60多岁的王大娘,以“突发头痛头晕、意识模糊”入住我院神经外科,急诊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得知这一消息,家属靳大爷腿一踉跄,险些栽倒,他可太明白这一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了。就在去年10月份,王大娘因左侧动脉瘤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经开颅手术后,才保住性命! 如今,手术刚一年,王大娘大脑右侧又新长了颅内动脉瘤。发病迅猛,病情凶险!这不仅愁坏了靳大爷,作为专业医者的神经外科主任刘庆国更是捏了一把汗。 凶险万分!病人危在旦夕 脑动脉瘤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的血管薄弱处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形成的“鼓包”,如同自行车内胎一样鼓出包块。 脑动脉瘤又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它是脑血管病的“顶级杀手”,这是因为脑动脉瘤这个血管上“薄弱的鼓包”很容易破裂,如同自行车胎的鼓包容易爆胎一样。脑动脉瘤破裂非常凶险,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扩散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生往往是灾难性事件。 据报道,30%左右患者首次脑动脉瘤破裂就可能导致死亡,如果幸运存活,动脉瘤也极有可能再次破裂致二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70%。 雪上加霜的是王大娘去年才做过开颅手术,体重只有40公斤,体质较差,同时还伴随有多种基础疾病,对二次开颅手术的耐受度低。更为要命的是王大娘此次新发的颅内右侧动脉瘤极小,仅有3毫米,术中不易操作,稍有不慎,轻则患者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 信任如故!选择即刻手术 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同排雷一样,不仅需要一丝一毫避开脑部的各个神经功能区以及所发出神经纤维,同时要保护好各个血管,避免血管损伤,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尽管刘庆国主任把相关风险都一一告知,靳大爷依然坚定的回答:“做!一定得做!就在咱们医院做!” 面对靳大爷的万分信任,刘庆国主任及段高伟医生也是备受鼓舞!同时,他们也深深明白,这是一场硬仗,手术难度远大于排雷,他们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再次引爆“炸弹”,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危及的不仅仅是患者生命还有围绕患者组成的数个家庭。 妙手仁心!不负患者期待 立刻完善手术前准备!立即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随即,在刘庆国主任的一声令下,手术开始了。 由于王大娘颅内有血肿,且脑组织肿胀,这让本就复杂的手术更加困难重重。柳叶刀在刘庆国手中巧妙流转,逐渐分离出紧密的脑组织,析出血肿、暴露动脉瘤。 此时刘庆国在开阔的视野下依旧不敢掉以轻心,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稳准快的进行夹闭,经过近4个小时的鏖战,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完成还只是第一步,预防术后出血及颅内感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接力上阵,鼻饲、肠内营养、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不间断为王大娘进行以预防并发症。 目前,王大娘恢复良好,正准备前往康复医学科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回顾起这惊心动魄的第二次开颅手术,靳大爷除了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外,更有对医生、护士敬业精业、全力以赴的感激不尽! 靳大爷说,“这一年内我和老伴因为各种病已经是第四次住院了,都成医院的老熟人了!医生、护士很是体谅我们,刘庆国主任两次亲自操刀,总是说‘咱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啊!’段高伟医生也总是把我们当亲人一样,一口一个‘大娘’‘大爷’问长问短的,咱老百姓心里感觉很温暖;护士们也都很有耐心,像悦新、姚瑶这些姑娘们就像她们的名字一样美丽,用心做事!很感激他们!” 靳大爷在日常照料老伴之际,还特意花时间去思考、整理,将内心的感激化作两张红艳艳的感谢信递交到医护手中,这场双向奔赴的医患情,真暖! (文 / 宣传科 李鑫) 责编 | 贾 灏 初审 | 刘庆国 复审 | 李燕燕 终审 | 韩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