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砥砺奋斗新征程

2022-03-24 17:20:50    来源:华讯网    

任何精神都是时代发展的生动写照。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于我国脱贫攻坚的伟伟大实践,同时也引领着我国贫困治理伟大事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不断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之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且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高度凝练了全党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动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升华。新的征程上,只有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才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第一,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要有坚定理想信念。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到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在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漫漫征途中,广大扶贫干部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交出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35年来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将足迹遍布太行山区,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黄大发,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燃灯校长”张桂梅用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与忍耐,给数以千计的孩子带去了走出大山的希望,当然还有更多向他们一样的英雄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走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征途上。在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以后,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劳,不断立志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去,为人民、为党、为国家奉献一切。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要攻坚克难的毅力意志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贫困之“坚”就决定了反贫困之“难”,中国的反贫困斗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力的反贫困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始终奋斗在扶贫一线。广大扶贫干部深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他们背井离乡到脱贫攻坚一线,为党工作、为民服务,展现出了敢担当、肯付出的事业定力,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诠释了扶贫党员干部初心和使命,以攻坚克难的劲头挑起了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以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慰藉了百姓共赴小康的热切期望,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强大正能量。他们中不止有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宿命的“当代愚公”毛相林、有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的白晶莹、有“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的”李玉院士、有“纵使疾病缠身,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水工作”的水利人刘虎,更有黄文秀、张小娟、姜仕坤等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新时代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在成千上万个像他们一样勇担重任、尽职尽责的扶贫干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贫困县得以一个接一个摘帽,贫困村得以一个接一个出列,贫困户得以一个接一个摆脱了贫困的泥淖。为了在脱贫攻坚的大考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无数中华儿女用脚步丈量了祖国那些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钉钉子精神,将使命放在肩、责任扛在肩,把工作落在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三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要有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脱贫攻坚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人民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依靠人民对扶贫干部、扶贫过程进行监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脱贫攻坚精神坚守了人民立场,彰显了不负人民的价值情怀,广大扶贫干部毅然决然放下安逸的生活,在贫困地区与困难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呈现出了许多亲密无间的党群干群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新时代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自身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甘于牺牲自己、奉献人民,永远站在祖国和人民的一边。

脱贫攻坚精神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奋斗成果,彰显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体现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立场。新征程上,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惟有不断的砥砺奋斗、锐意进取,才能创造更多新的历史辉煌。(李聪(西安理工大学);李伟豪(西北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张青]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