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武进杨桥:村党委书记朱志刚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有话要说

2020-07-23 13:00:54    来源:华讯-常州    

13040683713456797_143.jpg

华讯网常州7月23日电(杨黎文/摄)一场下了40多天的梅雨仿佛还舍不得离去,把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的杨桥古村掩映在烟雨蒙蒙之中,古街、古河、古桥、古井、古宅、垂柳、美的让人无法释怀。而此刻,站在村头的杨桥村党委书记朱志刚并没有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在传承并保护好杨桥的民俗与非遗的同时,还要有所作为,打好杨桥这张非遗牌。7月21日,朱志刚把他的所思所想告诉了华讯网。

13052123366993540_143.jpg

13055115451871800_143.jpg

13061769012653173_143.jpg

“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来看,杨桥非遗项目当前面临着尴尬境地。”朱志刚说道,“近年来,前黄镇党委、政府始终关注杨桥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工作,有个迫在眉睫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年龄大多接近古稀,且有些传承人近年已先后作古,如何让非遗传承?解决接班人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杨桥非遗项目不能后继无人!

“从这几年对杨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情况调查来看,还存在4个方面的困难。”朱志刚认为,“1、文化生态差,传承人保护缺位。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前黄镇杨桥村都会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活动当天,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独具民俗特色的“走会”节目。自2016年以来每年开展多场非遗文化展示、媒体记者(作家、画家)采风、影视剧和真人秀拍摄、游客体验等活动。可是活动过后,杨桥老街又马上冷落下来,不见之前的热闹场景。我国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层级认定方式,存在认定数目不明确、认定程序不科学以及认定条件比较抽象等问题,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量没有明确规定,而非遗传承人都生活在民间,对相关的申请制度几乎没有了解过,这些都不利于非遗项目健康长久地发展。2、资金缺口大,传承渠道狭窄。杨桥老街面积仅有0.11平方公里,古街里流经的河道长度不超1000米,且对史料的挖掘不够深入,不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仅靠政府投入又杯水车薪,由于经费不足,很多文物点得不到及时修缮,而实物载体缺失,又导致不能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陷入了恶性循环。杨桥老街历经沧桑,显得十分破败陈旧,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匮乏,使得很多原住民搬离杨桥古村,古街已成为空心村,有居而无民,想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杨桥非遗文化就面临很大的困难,杨桥的民俗也面临无从稽考的困境。3、抢救困难多,传承人才匮乏。“非遗”珍贵实物与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尤其是濒临失传的“非遗”,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艰辛的努力。杨桥非遗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后继无人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很多民间艺人更是表明“只要有人学,肯定极力配合”,但未收到明显效果。此外,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杨桥庙会”全年只展演一次,平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次,导致很多平时慕名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学习非遗,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学习“非遗”不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与其他谋生手段相比,没有吸引力。这是最主要原因。二是学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很难实现传承目的。三是传承机制上,多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师傅寻找徒弟与徒弟寻找师傅一样困难。四是传承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如:“传内不传外”,以及传承人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传承。4、新媒体运用少,传播手段单一。杨桥非遗资源的传播活动以静态为主,动态传播方式较少,由于传播形式新颖度不够、多样化不足导致非遗的传播难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非遗资源传播力与影响力,新媒体手段运用较少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目前杨桥的有关非遗的文献资料有限,挖掘深度不够,而非遗传承人年纪普遍较大,他们倾向于传统的传播手段,依赖以口耳相传、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播。在全媒体时代,这种过分依赖于传承人的传播方式限制着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很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

13080559557324651_143.jpg

13082259955749329_143.png

13083791886083209_143.jpg

13085718486544241_143.jpg

13113376239652691_143.png

“发现了问题,政府层面有没有什么措施来跟进呢?”华讯网问道。

“其实,前黄镇党委、政府也是非常重视的。2018年7月3日,镇党委重点围绕“杨桥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召开了由前黄镇党委、杨桥古文化研究会、运村实验学校、杨桥村相关人员以及“非遗”热心人士刘锡明、朱寿康等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各方人士畅所欲言,摆事实、讲道理、出主意,一致指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运村实验学校校长杨波明确表态,学校要寻求特色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把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这一重要任务接收下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教育的前提下,学校合理安排,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等阵地,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让有兴趣有热情的学生接受“非遗”项目培养。将“调犟牛”和“捻纸”两个非遗项目首先引入校园,由两位副校长负责项目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2018年9月1日起,该校利用双周周五固定的学生社团活动时间,把“调犟牛”的传承人唐正元和余国良及鼓乐手请到学校,对有热情、有兴趣的17名小学生进行项目培训;把“捻纸”传承人、年过花甲的朱琪先生请进材料和工具齐全的“捻纸工作室”,给有兴趣的28名初中生授课,指导他们制作捻纸作品。2019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八),在杨桥古村的传统庙会上,人们惊喜地看到,一条生龙活龙的“小犟牛”进行原汁原味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齐声喝彩。”朱志刚表示。

13124338527829190_143.jpg

13131680051472180_143.jpg

13133656578835528_143.jpg

13135512971870856_143.jpg

13141361587414436_143.jpg

13143267902576334_143.jpg

“要传承和保护好杨桥村的非遗项目,光靠杨桥村一己之力是无法来承担的,希望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注和参与进来,并希望从5个方面加以重视。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武进区杨桥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将杨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区、镇工作议程,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杨桥古文化研究会为组织主体,以运村实验学校为重要传承基地,进行非遗活动的展示和传承。2、加大保护力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护:一是对艺术的保护。通过深入调查挖掘,摸清杨桥古村11个非遗项目的起源、演变、传承和发展的详细过程,全面认识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二是对活动的保护。将杨桥老街洪家大院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主要基地,进行宣传和静态展示。加强环境氛围营造,搭建活动载体,提供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平台,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和表演活动,让传统项目和传统技艺重现风光。三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宝库和代代相传的纽带。通过细致调查核实现存的项目传承人,给予认同和鼓励,并切实保障他们的相关权益,对年事已高与生活困难的主要传承人给予适当的政策性补助。四是对资料的保护。依托南杨桥文化研究会,广泛征集各类遗存资料,包括文字、口述、图片和遗存实物等等,并进行整理、归类和妥善保存。3、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非遗演出,给予相应补助,参加国家、省、市、区、镇活动分别给予6000元/次、3000元/次、2000元/次、1000元/次、500元/次的补助。同时,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杨桥非遗传承现有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杨桥及周边地区传承人队伍。同时,依托运村实验学校进打造校园非遗传承基地,建立一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的专兼职保护和传承队伍。每年安排不少于5万元财政预算,用于采购道具服装、开展培训、公益演出等项目,通过增加非遗传承项目数量、扩大受训学生覆盖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演出,并逐步增加场次,不断提升影响力。“非遗”项目进校园,传承杨桥民俗文化,既是运村实验学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应尽责任,又是学校借助这一特色教育资源、有计划把它转变成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把杨桥民俗文化中的其他非遗项目,逐步列入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5、做好宣传引导。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普及保护知识和成果,扩大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杨桥设立武进区非遗文化展示基地,依托武进丰富的非遗项目,利用杨桥省市级非遗资源,在杨桥老街打造固定的陈列、展示、传承、研究和弘扬阵地,并在杨桥传统庙会、非遗日等节庆期间,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13155127192303514_143.jpg

正如朱志刚所焦虑的那样,在当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非遗传承人举步维艰,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参与,导致传统手艺人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审美风尚下,难以做到古老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无法为传统技艺文化与现代人们搭建沟通的桥梁,导致受众参与度不够,甚至面临消失的现实威胁。

13181037747261069_143.png

“杨桥古村近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很多故事及非物质遗产。我们将始终坚持走民间传统加民俗文化的改造思路,通过发掘和保护村级特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或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靓丽的文化风景,打造杨桥特色的文化品牌。 ”朱志刚最后说道。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宣传委员张永相对本文即有贡献


[责任编辑:杨黎]

相关新闻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