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打造熟人社区”,实质上就是通过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作为润滑剂,使居民对社区的工作逐渐理解逐渐支持,居民更加信任和依赖社区工作者,邻里之间纠纷出现纠纷也可以通过更温情的方式去化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矛盾和问题最大化地化解在小区,“温馨空间”由此逐渐显现。让“社恐”变“社交”,“生人”变“熟人”,“熟人”变“亲人”,那份久违的邻里情正在回归。
华讯网常州5月18日电(杨黎 吴文龙 通讯员:葛妍)熟,是邻居敲门时递上的那一份温暖;熟,是楼上楼下传来的一声问候。日前,常州天宁小东门桥社区举办“柏杏”熟人节, 让居民们感受到最真诚、最温暖、有温度的熟人社区氛围,培育增进街坊邻里情,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自2016年南广场征收项目启动到2021年底逐幢交付,2022年底居民陆续入住,回迁居民和新居民陆续回家。新老居民交融,虽互不熟悉,但他们都有同样的“安居梦”。为引导居民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在你来我往中增进感情,系牢邻里互助纽带,小东门桥社区用好“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五邻”熟人工作法,积极打造熟人社区。
参与吧,与爱同行
小东门桥社区现有志愿服务团队14支,涵盖理论宣讲、矛盾调解、文化艺术、科普宣传、法律宣传、义务维修、推拿义剪、治安巡逻、助老助残、守护关爱等各个方面,志愿者人数达400余人。为了凝聚各方志愿力量,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社区以熟人节为契机,现场招募志愿服务队伍。居民根据自身意愿和特长,加入心仪的志愿服务团队。家住南广场21栋的退役军人汪平保,是首批入住者,去年一拿到新房钥匙就立马装修搬进新居,这次看到社区“橄榄绿”治安巡逻队在招募志愿者就立刻报名。“南广场花园是新小区,居民之间不熟,我是一名退伍老兵,又是回迁老居民,对周边环境比较熟悉,给大家创造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义不容辞,首当其冲。”汪平保表示。
“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艺、技能,但是有爱心,有时间,这个唠唠嗑好像挺适合我的,我试试这个吧。”住在南广场花园19栋的居民韦中梅在招募摊位前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唠唠嗑”志愿服务队。不管之前在哪里居住,如今有幸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区,便是缘分,理当珍惜。通过新居民与老居民、新居民与新居民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大家互相倾诉、解决困难、排解孤独,慢慢地,见着见着就熟了,唠着唠着更熟了。瞧,就这一小会的功夫,韦阿姨就已找到结对伙伴,上门唠嗑去了!
“我有残疾电动代步车,可以为空巢老人、生病老人提供代买代购服务。”家住景福苑小区的徐忠双,今年77岁,肢体残疾,但身体还好,他报名参加了残疾人服务协会。
秀绿植,以花会友
入住新房,免不了摆上几盆绿植,放在客厅或阳台,每日打理,赏心悦目。如今,无论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会种植花草,既是业余消遣,也体现生活品质。活动现场,大家将自己平日精心呵护的花卉绿植搬来评选,君子兰、蝴蝶兰、栀子花、月季花、发财树、长寿花、绣球花等几十个品种争香斗艳,还有一时叫不上名字的“稀罕”植物,吸引居民驻足观赏。绿植爱好者以花交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各种花卉绿植的栽培、嫁接、施肥等方面交流经验、讨教方法,最后以投票方式选出心目中最美的那一株。
家住南广场花园25栋的徐月清一举夺魁,荣获“最佳园艺师”称号。徐月清是社区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她准备把有共同兴趣的绿植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花友汇”,在周末或寒暑假,为青少年们发放种子,传授园艺知识,引导青少年培育绿色环保意识,收获园艺实践体验。
见面吧,就在今天
社区好比是一个橘子,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瓣”,大伙结伴成伙“瓣”。本次活动签到环节以梧桐树为干,居民手印为叶,体现“梧桐柏杏”一家亲。社区还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手举牌、拍照框、打卡点,“杏”好遇见你,感恩还有你,让熟络起来的居民们一起拍照合影,留下美好瞬间。
李云曼今年86岁,住在南广场花园小区。社区唠唠嗑志愿者经常上门看望她,陪她聊天解闷,邀她参加社区活动,最近还帮她办理了老年人助餐服务。“感谢党和政府提供的这种好政策,让老年人吃上‘幸福饭’,唠唠嗑志愿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来来,我们一起拍张‘幸福合家照’!”李奶奶拉者志愿者激动地说道。
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多元化的邻里活动,让阳光和温暖照进居民心里。小东门桥社区坚持从社区实际出发,从居民需求出发,依托“五社联动”,持续开展有温度的“柏杏”熟人节活动,温情搭建交流互助平台,让“社恐”变“社交”,“生人”变“熟人”,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让居民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