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网常州1月31日电(杨黎 通讯员:武宣)1月28日,2023常州召开新春第一会——“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作为常州工业梁柱,武进以“四敢”精神领航,依托区域实体经济,谋划项目新发展;抢占新能源最佳风口,加速疾驰新赛道。“在武进,‘靠产业赢地位、以项目论英雄’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表示,新的一年,开年聚焦产业和项目,就是要吹响行动号角:勇当“新能源之都”建设主力军、争做“GDP万亿之城”排头兵,在重大项目上实现大突破、彰显首位度。
“量质”为基寻突破,敢闯敢为塑造新优势
蓄势待发、厚积薄发。过去的一年中,常州武进勇毅前行,交出了亮丽成绩,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500亿元,特别是智电汽车、工业机器人、石墨烯等新赛道平均增速超30%;同时,全国GDP增长3%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翻倍增长,平均每卖出3辆车就有1辆新能源车,常州提速打造新能源之都,作为唯一在“发储送用研”各环节都有布局的武进,疾步流星向着“新能源之都首位区”迈进。
实体经济为基、产业体系雄厚。武进打造的“95X”产业体系中,智电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石墨烯、氢能等产业,与“新能源之都”建设高度契合、相辅相成,拥有广阔的化学反应空间。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两湖”创新区磅礴起势,应用优势因运而生。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应用场景,“两湖”新城让新能源应用场景在这里尽情“挥毫泼墨”,实现新产业与新城市的“双向奔赴”。
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我们就是要发挥武进的实体经济最大优势,坚持产业强区、坚守实体经济。”乔俊杰表示,武进将加快构建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争当“万亿之城”的中流砥柱。
项目发展铸“硬核”,重塑产业体系再出征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强项目,就是强未来。在“风光”无限的新赛道上,周边城市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态势,武进坚持把项目招引建设作为“生命线”。下好先手棋,赢得新优势。氢能源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作为全国涉足氢能产业较早、企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武进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氢能产业,也下了先手棋。
作为从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生产的行业龙头企业,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秉承“产品多元、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专注于先进技术研发,其产品在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去年1月,泛亚微透投资成立了江苏源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泛亚微透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技术为基础,通过多年积累的涂布工艺应用经验,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今年将快速在氢质子交换膜(PEM)、功能膜电极组件(MEA)和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和产业布局,致力于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总部在广东,去年落户武进,红运锂电成立江苏红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新项目看重的是武进在新能源领域中的“闭环”效应,未来将升格武进基地为总部,辐射长三角新能源产业。
持续聚焦契合大势所趋、符合武进实际的主导产业,武进,正全力以赴干出项目招引的捷报频传,干出项目推进的热火朝天,干出项目竣工的硕果盈枝,让武进高质量发展引擎轰鸣、动能澎湃。
怀抱梦想向未来,敢干敢首创勇立潮头
勇当主力军、争做排头兵,抢占新能源产业赛道十分关键。从政策焦点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同期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大力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与此同时,“新基建”很可能成为国家逆周期调节的发力重点。“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背后都离不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抓新能源产业,可以说牵住了“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武进有当仁不让的凌云志,更有精心绘制的作战图。坚持集群为要,把牢主攻方向。武进出台了《武进区关于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首位区的实施意见》,发挥武进全产业链布局优势,高质量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智电汽车等产业链的优化转型,到2025年,实现全区新能源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武进板块市值超3000亿元,形成1个1500亿元以上(智电汽车)、1个500亿元以上(绿色能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优势产业链,新能源产业乘势而起、弯道超车。坚持项目为王,增强发展后劲。
近两年,在理想汽车的引领带动下,相关产业链集聚了16家企业,武进将把握当前特大城市产业外溢、央企国企整合扩张、出入境政策调整的机遇期,加强链式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境外招商、以商引商。坚持企业为本,焕发蓬勃生机。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优质企业专精特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打造龙头企业纵队、扩容上市企业舰队、构建优质企业梯队。坚持科创为核,释放裂变活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转型为机,推动产业跃升。善于危中寻机,主动化危为机,通过转型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智能化转型、绿色化转型、服务化转型,抢微笑曲线两端。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面向未来,武进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