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土地才有好粮食。吃饱的中国人现在也要吃好,这是最重要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前的河南省周口市,小麦普遍只有亩产一二百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和化肥的使用带来了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是周口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关键,但这并非只是有利无害。
三十多年前的党永富还是周口的一名农技员。他早早地发现使用化肥会带来土地酸化板结。而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的方式,使得农民有更多动力使用更多的化肥以在承包期内求得最大产量。但化肥用得越多,土地板结越严重,增产越困难;增产越困难,农民则倾向于用更多化肥来“催产”。果不其然,十几年后,这种“负反馈”导致土地亩产达到瓶颈,化肥用量增多,而亩产则不再增加。
当时,当地发现并行动起来的只有党永富一人。经过几十年辛苦钻研,2009年,他的土地治理方案成熟定型,被总结为“一减一增一提一治”,即减少化肥使用,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食材品质,防止环境污染。如何有这种好事?其核心是对生物制剂“聚谷氨酸”的使用,而成本只要每亩地30元,用余下的化肥成本费用就能覆盖生物制剂的成本。
“四个一”到底行不行?2012年至2013年,全国农机推广中心专家在全国1000多万亩耕地上实际测试。2015年6月,原农业部等部门组织专家验收。2016年9月,原农业部联合8省土肥专家实地测量产出,“减肥增产提质”效果明显。去年9月,河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在周口实地测产,发现化肥减量20%,玉米则增产12.5%。
看到效果这样明显,张庄村村支书张建伟也用上了新技术。他每亩地底肥只用80斤,苗肥只用10斤,减肥大约30%,而产量还有所提高。他说:“眼瞅着长出了效果,往后可得用起来。”
党永富说:“我想做的不是推广一项技术,而是要解决从吃饱到吃好的问题。”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说:“耕地是周口的命根子,必须靠农民惜地懂地,养出好土育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