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的认识
(一)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肥胖症的基本病因。《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载:“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善附人也。水形之人……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善欺绐人,戮死。”其中“土形之人”即全身均匀性肥胖的人,“水形之人”即是腹型肥胖之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明确指出了肥人多为痰湿之体。《医学实在易》曰:“素禀之盛,由于先天。”提示肥胖与先天禀赋有关,与“肾”的关系密切。“肾主水”“肾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衰微,或后天失养,脾肾俱虚,导致肾阳温煦作用不足及肾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不利,最终导致水湿不布,聚湿生痰,痰湿留于机体、泛滥肌肤。
(二)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是肥胖产生的重要外因。摄食过多,脾运不及而致膏脂痰湿积聚,正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针灸大成》提出“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灵枢.逆顺肥瘦》谓:“肥人…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素问·痹论》说:“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过量、过饱会损伤肠胃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饮食偏嗜,同样会影响脾胃功能、《脾胃论》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不健全的脾胃导致机体对食物的运化能力减退,不仅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周身,反而导致不能运化的余赘转为膏脂积于脏腑和皮下,发为肥胖;亦导致不能运化的痰湿也进一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转和脾胃的运化功能,加重肥胖。
(三)劳逸失度
运动量过少,生活起居过于安逸舒适,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度安逸会导致神疲气乏。气能行津,气机弛缓则化津运湿无力;气为血之母,气衰则生瘀血。《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主身之肌肉”,脾又主四肢。适量运动可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转,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从而维护脾胃运化功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提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若运动量不足,则机体膏脂消耗不行,导致肥胖。
(四)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过思、过怒等不良的情志状态,关乎肥胖的形成。“思伤脾”,过思则损伤脾脏,脾伤则运化失健,水湿痰浊膏脂内生;“怒伤肝”,过怒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出现肝郁气滞型肥胖,气滞则精微不布,水停发展为痰饮,痰湿积聚困遏脏腑,使之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肝郁导致“木不达土”,最终导致脾虚,不能将水谷精微散布周身,发为肥胖。
02.
中医对肥胖症病机的认识
肥胖主要与气虚、痰、湿、瘀有关,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脾虚、肾虚;标实主要为痰、瘀、湿、热。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大小肠均有涉及。
(一)肾虚是肥胖症产生的根源所在,“肾为先天之本”,储藏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肾脏对人体的脏腑功能、生长发育起着根本性作用。肾脏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具有调节全身脏腑阳气的作用,可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又称元阴或真阴,是一身阴气之本,具有滋养全身脏腑阴气的作用,可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精虚乏,可累及肝、脾,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酿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而导致肥胖。
“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脏对人体的津液输布和排泄起着主导作用。肾脏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均靠肾气、肾阳的推动。肾气虚衰,肾阳不足则无力对津液进行蒸腾气化,水湿壅塞充填肌肤形体,发为肥胖。
(二)脾虚湿阻是肥胖症产生的重要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不运则易伤阳而生寒湿。《医门法律》说:“肥人湿多。”杨泉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人之肥者气必虚。”肥胖发生的内因,若由脾气不足引起,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聚生水湿;若因情志失调,损伤肝脾,最终导致脾虚湿阻。外因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亦将生痰湿之邪;若劳逸失度,伤气伤肉,气血津液运转失调,也将导致脾气虚弱,水湿不化。因此,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肥胖,皆有脾虚湿阻的过程。
(三)气血阴阳失调是肥胖症的病理改变
《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指明肥人的典型表现是血浊气涩,气血失调。《景岳全书》指出“以肥人多气虚也……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也说明肥人多气虚,且阴胜于阳,阴阳失衡。《素问玄机原病式》云:“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气为阳而主轻微,血为阴而主形体……故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气为阳,血为阴。血实气虚,阳气不足,阴血有余。肥人阴阳失衡的病理特点是阴偏胜、阳偏衰。《石室秘录》云:“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痰为阴,气为阳,肥人多痰的体质特点同样说明肥人的阴盛阳衰体质。
(四)痰浊瘀血是肥胖症的病理因素
汪昂曰:“肥人痰多而经阻,气不运也。”可见痰浊不仅是肥胖症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肥胖症的病理因素。《仁斋直指方论》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说明肥人的体质特点多为寒湿型。《丹溪心法》记载“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必多痰”。历代医家皆认为痰浊是肥胖症的重要病理因素。亦有医家提到痰湿之肥的治法。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其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当兼补其命门之火。盖火能生土,而土自生气,气足而痰自消,不治痰正所以治痰也。”言明气虚多痰之肥的治法为补命门之火。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亦说明温补疗法对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性。
03.
中医学对肥胖症的治疗
中医历来重视预防,遵循整体观念,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临床辨证论治、个性化诊疗。中医疗法分为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中药疗法从痰、湿、瘀、气论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等。通过辨证论治,疏通经络,调节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
(一)中药疗法
1.药膳
中医药膳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养生保健方式,在满足人们追求美味食物的同时,也提供对健康的保障,配合合理膳食,体重减轻后不会出现节食所致的头晕、乏力、冒冷汗等不良反应。单纯性肥胖人群的药膳以健脾益气、化痰除湿为主,一般选用茯苓、陈皮、荷叶、赤小豆、薏苡仁、苦瓜等组成饮食方。如早餐配合防己黄芪粥、午餐配合茯苓饼、晚餐配合萝卜饼;脾虚湿盛型食用荷叶茯苓粥或鲤鱼汤;气滞血瘀型食用山植饮或玫瑰荸荠粥;湿热内聚型食用荷前粥;脾肾两虚型食用羊肉炒大葱或胡桃枸杞粥。
2.茶饮
中药代茶饮制作方法简便,费用较低,可改善血脂紊乱,无饥饿等不良反应。如冲服由山楂、荷叶、泽泻组成的减肥茶,或自拟“轻身汤”以决明子、番泻叶、荷叶、莲子心、山楂、陈皮、菊花泡茶饮。
3.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具有方便携带和方便使用的特点。如降脂活血片、乌灵胶囊、朵而胶囊等。
4.中药方剂
许多单味药具有减肥降脂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生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记载“荷叶服之令人瘦劣”。目前使用较多的单味药主要有大黄、魔芋、桔梗、葛根、枸杞子、决明子、荷叶等。
中药复方亦可发挥降脂作用。中药复方可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个体因人制宜。如防风通圣散,方中防风、荆芥、连翘、薄荷等诸药合用,加速脂质代谢,达到减脂的目的。柴胡疏肝散适用于肝郁脾虚型肥胖。轻身消脂汤适用于脾湿中阻型、痰瘀互结型单纯性肥胖,全方共奏健脾除湿、化痰祛瘀之效,使脾虚得健,水湿得除,痰浊得化,瘀血得祛。有面目水肿者,加大腹皮、车前子;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加鸡内金、厚朴;有痰多者,加橘红、半夏。健脾消脂汤适用于脾失健运型单纯性肥胖,宜健脾祛湿、通阳利水,方中重用桂枝醒脾阳,助膀胱气化,以利痰湿,同时重用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薏苡仁以利水健脾。
(二)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对机体起整体调节作用、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操作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重要手段。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穴位埋线、耳针法、皮内针法、穴位贴敷法、拔罐法、刮痧法、灸法等。辨证论治是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临床通常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来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所谓“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1.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2.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目前在针灸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采用电针仪代替传统行针手法对针刺部位进行刺激,在保证了针刺疗效的同时,为临床医生带来便捷。电针使用在波形上多以疏密波和连续波为主。
3.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针灸疗法的延伸和扩展,融合了针刺、埋针、行针等技术,且治疗时间间隔较长,一般为2周1次。可选用羊肠线、3-0胶原蛋白线、可吸收外科缝线、高分子晶丝线、医用可吸收缝合线等。选穴时充分考虑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中脘、天枢可调理胃肠,起到健运中焦之效;上巨虚可起到清本经腑热之效。结合诸穴,共奏健脾化湿、泄热消脂之效,有效消除腹胀感,调理胃肠功能。穴位埋线需注意无菌操作。
4.耳针法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此乃《灵枢·口问》中对耳的认识,与西医学认为耳穴是通过支配某一区域的整个神经网络共同发挥作用有共通之处,各脏腑组织在耳郭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此时刺激耳部相应的穴位,可调整脏腑功能。耳针法包括毫针浅刺、埋针法、药丸贴压法。耳穴取相表里之肺与大肠以理肺化痰、脾与胃以健脾助运、肾与膀胱以益肾温阳,合用调理冲任、泌别清浊、祛湿降脂;配三焦以疏通调理脏腑功能,宜通上、中、下三焦之气血以豁痰化浊、运化水湿、通调水道;配内分泌以调理气血、冲任,改善失衡的内分泌系统;配皮质下以调节高级中枢神经功能。诸穴合用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5..皮内针法
《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投影,是人体第一道屏障,与经络气血相通,与内在脏腑相连,构成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系统。因此,皮部既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又是针灸治疗的场所,故用皮内针在腧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临床上一般不单独使用。
6.穴位贴敷法
中药穴位贴敷兼具腧穴和中药的双重作用,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中药可选用制南星燥湿化痰;大黄荡涤肠腑,通腑泄浊,助南星攻逐痰湿;三棱、莪术破气逐瘀;冰片引药穿透皮肤孔窍,以达减肥目的。穴位可选用小肠募穴关元、大肠募穴天枢、胃募穴中脘,通调胃肠;中脘、气海、关元均为任脉穴位,可调理冲任;大横属脾经、水道属胃经,可激发脾胃经气,使脾气得健,水道通调,以化痰湿。
7.拔罐法
拔罐具有疏通经络、加快气血运行、调节水湿代谢的作用,选用天枢、中脘、大横、滑肉门、带脉、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共同发挥补益脾肾、调节水湿代谢的作用,能起到良好的减肥效应。临床一般不单独使用。
8.刮痧法
刮痧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部分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的整体。当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者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相应的全身变化。《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皮肤与经络密切相连,刮拭刺激皮部能通过经络传至相应脏腑,对脏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9.灸法
灸法能对生理功能紊乱的肥胖患者达到综合调理,实现标本同治,从根本上对患者的体质进行改变,达到健脾化湿、清热和胃、调和冲任的目的。脾虚湿阻型取天枢、水分、关元、三阴交、丰隆;胃热湿蕴型取内庭、支沟、三阴交、曲池、腹结;冲任失调型取带脉、关元、三阴交、血海、太溪。
在寻求健康减肥方式的过程中,针灸疗法疗效肯定,简便安全,被称为“绿色减肥法”,已成为众多减肥法中最受欢迎的替代疗法之一。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选择针灸疗法来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