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风晓雨、冷暖与共。“花期预报”“蚊子出没预报”“飘絮预报”之类的气象服务之所以让人觉得体贴入微,就在于满足了细分化的小小需求
何时花开,何时花谢?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花期的描述都比较模糊,基本以“月”为单位。后来有所改进,出现诸如“牡丹三月底四月初开始绽放”这样的花期预报,不过依然相对模糊。如今,花期预报逐步精细化,甚至可以精确到“天”。如果想计划一场赏花之旅,就可以更加胸有成竹了。
夏天里最闹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时不时要与蚊子来一场“肉搏”。别怕,已有气象部门推出“蚊子出没预报”服务。出门前查查蚊子出没指数,可避开蚊虫密集区域或者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提供飘絮预报,帮助敏感人群减轻过敏之扰。
“日出指数预报”“感冒指数”“花粉浓度预报”“滑雪指数”……知风晓雨、冷暖与共。这些气象服务之所以让人觉得体贴入微,就在于抓住了群众细分化的小小需求,将抽象的数据、模型转化成普通人容易理解、方便使用的信息。
说来容易,但背后的付出却并不简单。专业气象服务从技术研发到用户落地是个艰难的过程。以花期预报为例,既要气象基础数据,还要积累庞大的物候观察资料。在气候较有规律的情况下,对某种花卉连续观察记录3年以上,才能基本找出开花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不少预报项目,需要多部门共享数据、合作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这些新兴的气象服务项目尚处于摸索阶段,难免存在预报不准、覆盖范围不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服务还不够连续稳定。这其中的困难,有数据累积尚需时日的缘故,有技术不够完善的缘故,也有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反哺研究等因素的影响。
困难不少,需要公众的耐心与理解,也需要气象部门再苦练本领,并寻求更多伙伴合作,以更好地挖掘气象服务的价值。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