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是济南市历城区文化和旅游局邀请笔者赴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陪同下,走进东乡县林家遗址。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马黑麦向笔者透露了林家遗址的发展历程。
林家遗址总面积约为37.4万平方米。林家遗址中有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齐家文化3处房屋遗迹,1座墓葬;发掘出土了一把青铜刀,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将我国青铜工艺品的制造历史整整向前拉了1000多年,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刀”!林家遗址挖掘和采集的各类遗物三千余件,天下第一刀尤为珍贵。 林家遗址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马家窑文化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临夏延续发展长达近两千年,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泥质细腻,有橙黄陶,红陶,和加沙陶等。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并发现了少量的白彩,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类器型丰富多样,陶器的品种是以盆、钵、碗为主。马家窑类型中期,盆、钵、碗等仍占有相当的比例,马家窑类型晚期,以壶、瓶、瓮为主的盛储器和以盆、钵、碗为主的饮食器增多。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马黑麦,男,回族,1971年生于临夏,1984年小学毕业后跟随爷爷马进义制作建筑屋脊、花盆等陶器制品,之后在父亲马囯正的带领下,从修复各种远古彩陶入手,学习彩陶知识,开展出土彩陶的识别和鉴定,仿制古代各类彩陶器型,为河湟彩陶制作工艺第三代传人。现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临夏州民协副主席,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临夏彩陶修复与艺术品制作技艺传承人,获得河州提名工匠和2023年临夏人才奖。甘肃东乡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及东乡林家彩陶文化艺术博物馆负责人。
2008年在临夏市古玩城开设铺面修复古彩陶,为甘肃、定西、青海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开展专业修复,修复彩陶数量已达上万件。2015年3月注册成立甘肃河湟彩陶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仿古彩陶生产,有10类200多个品种,在兰洽会展出部分精品,受到外界关注,已培养彩陶制作人员10余名,修复人员1名。2017年11月仿古彩陶《四扇屏》、《尖底瓶》荣获第二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二等奖;2018年3月参加赴俄罗斯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参展彩陶作品10件,被中国驻俄领事馆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收藏;2018年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赴俄交流归国汇报展上彩陶王荣获一等奖;在庆祝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临夏州书画作品展览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一届“天元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穿越时空彩陶》荣获一等奖。近年来凤凰卫视、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省州市电视台、甘肃报社、甘肃法制报、中国报告文学等电视台和报刊杂志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
2021年5月建立东乡林家彩陶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400多平方米,建设有工作室、展示厅、体验窑、研学厅、墓葬及遗址厅、烧制土窑、原始制作场景等设施,展示了各时期不同类型彩陶1000多件,可开展观摩交流、研学体验、复制文创、研讨教学、古陶修复等活动。已义务接待各地党政考察团、学者教授、研学团对及各类游客8000多人次,特别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临夏史前文化研讨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好评,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记者:洪斌、王传德 摄影: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