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技术进步能为人类带来什么 通识教育给出答案

2018-08-09 14:13:09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技术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识教育

近日,武汉大学给2018级本科生寄出录取通知书时,还附上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下简称《导引》)两本通识课教材。这是武大建校125年来首次开设全校共同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旨在教育学生“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此举将通识教育再次引入大众视野。

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博学之”;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人教育”。可见,孕育自由的“人”而非“产品”,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对应。前者强调“博”,重在育人;后者注重“专”,旨在教学。

伟大的头脑离不开人文的浸润。钱学森酷爱音乐和摄影,爱因斯坦一生爱拉小提琴,冯·诺依曼10岁通读世界史,尼尔斯·玻尔年轻时和丹麦哲学教授赫弗丁一起研究哲学。霍金说:“如果被抛弃在一座荒岛,只要有物理和音乐,我就不需要被拯救。”通识教育所推崇的,正是这种超越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人文教育。

对人类文明而言,技术和艺术共生共荣,二者缺一不可。当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等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迅速改变了人类生活,以致于我们对技术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此背景下,社会的功利性被放大。比如硅谷很多实习生中途退学加入初创企业,有专家称这种现象值得鼓励,大学就应该成为为雇主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人才库。

试想,如果真是这样,人类恐怕早晚会沦为技术的奴隶,失去星辰大海的梦想。

我们一直在追问,技术进步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却鲜有人关心,当技术无所不能时,人类可以做什么。

通识教育给出了答案:成为人,拥有自由思考的灵魂和丰富饱满的感情。

有网友对两大《导引》评论称:离开学校5年,才真正明白专业技能远没有品性、思考、逻辑、自主重要。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原本无比脆弱,却因思想变得坚不可摧。

松下零士在《银河铁道999》中描绘了一个机器文明统治大部分星球的世界。很多人将肉身换成机械身体以求长生不老,否则就会失去地位和保障,变成机器人的猎物。

讽刺的是,很多机器人最后却想变回肉身。因为当身体变成冰冷的金属,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快乐。

通识教育,通过对人本身的关照,唤醒我们对何以成人的思考。看到落叶时会伤秋,听到歌声时会享受,闻到玫瑰香时会觉得浪漫,绘画、音乐、文学……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丰富了人的感情。

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而《导引》则是用知识的方式直抵心灵,更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这种美好的“获得感”。

霍金曾与摇滚乐队合作单曲,他在歌中唱到:“只要我们能自由支配科技,就有无限可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交流。”通识教育所弘扬的天性、博雅、美感和自由,赐予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

正如人们所言,李世石会因为赢了阿尔法狗一盘棋而开心。但阿尔法狗赢了李世石三盘,它会开心吗?人类摆摆手,不屑地说道:它连情感都没有,根本不是人类真正的对手。

[责任编辑:王佳琦]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