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矿业大学部分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多了200元钱。这是该校依托大数据对贫困学生进行的隐性资助。这一做法获得了众多师生的好评。
隐性资助贫困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尊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在资助贫困学生时,都需要贫困学生填写申请表格,提交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然后进行公示。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助学金才能发到学生手里。这样的程序固然没错,但这种做法等于让贫困生自曝隐私,“比谁更穷”,无疑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贫困者的内心往往更加敏感,让贫困学生把窘迫的经济状况公之于众,这不啻对贫困生的二次伤害。有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意接受同学的怜悯,索性不向学校提出助学申请。获得资助与保留尊严,被迫二选一,贫困生心里的酸楚可想而知。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用何种方法资助贫困学生,却是学生反过来给高校上了一课。是否保护了贫困学生的尊严,这是高校面临的考题。如果大张旗鼓地资助贫困学生,或许在程序上实现了公开透明,但这种做法是高校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珍视。资助贫困学生,既要公平精准,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这也是对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检验。
依托大数据对贫困学生进行识别,再低调地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样的方法可谓“润物细无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发出过通知,要求各学校在资助贫困学生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中国矿业大学的“隐性资助”,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事实上,采取类似做法的高校,并不止中国矿业大学一所,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使用人性化的做法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隐性资助贫困学生,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不能仅凭学生在食堂就餐的金额来界定贫困学生,对贫困生的资助,也不能仅限于补贴餐费。在使用大数据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审核方式。总之,让学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既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高校的一次自我完善。(王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