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网常州12月14日电(杨黎 通讯员:国调轩)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十分重要。当下,从“月光族”到“月欠族”,从“剁手族”到“吃土族”,大学生消费积极性越来越高,“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等现象也日趋普遍。11月中下旬,常州队围绕大学生消费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共回收问卷232份。结果显示:常州大学生对自身消费习惯满意度不高,三大心理因素产生非必要支出,仍需加强消费规划及自控能力。
一、常州大学生消费现状
(一)样本情况介绍。本次调查主要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大学和江苏理工学院等本科院校展开,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其中男生占比为45.3%,女生占比为54.7%。按年级分,大一到大四学生占比分别为30.2%、26.7%、24.6%和18.5%。
(二)家庭支持仍是生活费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常州大学生每月生活费水平主要集中在1500-2500元区间。其中,每月1500元以下的占9.5%,1500~2000元的占41.4%,2001~2500元的占30.2%,2500元以上的占18.9%。从来源来看,96.6%的学生反映家庭承担了其九成以上的生活费。而30.6%的学生则会以奖学金助学金、校内勤工俭学、校外兼职等方式获得生活费补贴,其中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月收入主要分布在200-500元区间。
(三)“有多少花多少”是大学生主流消费观。问及生活费是否够用时,2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够用且有结余”,52.2%表示“有多少花多少”,25.4%表示“不太够用”。走访中了解到,大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习食堂就餐的话,日均饮食费在20-30元左右,加上水电费、洗护用品等生活必要支出后,1000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基本可以覆盖每月的必要开支。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温饱消费,对饮食、衣着、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消费也趋于多元化。
(四)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理性度评价不高。问及是否有消费规划时,53.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没有具体规划”,28.4%表示“有规划但很少执行”,仅有18.6%的大学生表示“有规划且基本能执行到位”。被访学生中仅有6.5%能做到长期记账。问及对自身消费习惯的评价时,仅有32.8%的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时“理性”或“较为理性”,其余67.2%的学生均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非理性消费,消费时缺乏自控力。
二、三大心理因素产生非必要支出
(一)“虚荣攀比”下的社交焦虑。在认为自己消费“不够理性”或“不理性”的大学生中,43.5%的学生认为非理性消费主要用在社交娱乐支出上。一名江苏理工学院的同学反映,为拉近同学、舍友之间的关系,除传统出门聚餐外,“外卖社交”“奶茶社交”成为新风尚,也成为餐饮消费升级的重要原因。线上游戏中“抽卡”“氪金”带来的“稀有装备”,也成为大学生社交中攀比的典型“筹码”。而在恋爱交友方面,朋友圈“晒礼物”“晒红包”的风潮也给相关消费加码。该同学反映,为了“合群”“从众”,其每月花单在社交这一块的费用就超过500元。
(二)“颜值经济”下的容貌焦虑。在认为自己消费“不够理性”或“不理性”的大学生中,47.4%的学生认为非理性消费主要用在穿衣打扮的支出上,其中七成为女生。一名常州大学的女同学反映,身边的女同学都很喜欢买衣服饰品和化妆品,但多数因为“预算有限”,网购和小型店铺成为学生的首选,购买的商品品质不符合预期,短暂使用后“闲置”概率不低。部分学生迷信“品牌”,则要承担更高的支出。该同学反映,在本次“双十一”购物节,很多女生买衣服、化妆护肤品的开销都在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美容医美、减肥健身等广告渗透进学校,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眼球。
(三)“培训速成”下的成才焦虑。在认为自己消费“不够理性”或“不理性”的大学生中,34.6%的学生认为非理性消费主要用在学习考试的支出上,而在学习上的高消费带来的成效却值得商榷。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经管院的一名辅导员反映,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学年在学习考试的花销上,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但是买了书不看、报了名“裸考”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到了大三大四,报名费上千甚至2-3万元的考研、考公班,舍得花钱的学生也不少,但最后“上岸”的却是少数。从结果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花销是过多或者说非必要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学风。
三、非理性消费行为引发的常见问题
(一)过度借贷,面临信用征信危机。在选择“生活费不太够用”的同学中,“向父母再行索要”和“向他人借钱、使用信用借贷”为其主要的应对方法。其中,相较于“和父母实话实说”,过半学生会选择“虚构校内开销项目”来向父母要钱。而以花呗为代表的信用支付上,常州多数大学生信用额度从1000-3000元不等,当偿还不上的时候,个别学生会选择支付额外手续费以通过“分期还”、“套现以贷还贷”等方式应对“经济危机”,按时、足额还款难度较大。欺瞒父母亲友、长期负债会给人际交往信用和个人征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心态浮躁,追求捷径阻碍成长。学习离不开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大学生容易轻信“X天速成”,跟风式“以买代学”,重“校外培训”而轻“校内课业”……浮躁的学风只会让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学习成长的路上迷失自我。还有不少学生平时沉溺于享乐消费,没有学习计划,到考试前、求职前再临时抱佛脚,请求老师不要让自己“挂科”,忘记了作为学生的本业。
(三)辨别力低,有害消费危及健康。对大学生来说,非理性消费除了浪费钱外,也有危害健康的可能。多数大学生面对铺天盖地的营销,缺乏理性判断,容易误信商家夸大了的产品功效,对上瘾机制难以抵制,容易沉迷。频繁外食和过多摄入糖分饮料、使用伪劣护肤化妆产品、使用减肥药品等,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长期沉迷游戏带来的除了“低头族”“键盘手”外,对学生回归现实学习生活,也会产生心理上的阻碍。
四、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仍需多方助力
(一)家校联动,助力大学生做好消费规划。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络,参照校内开销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大学生做好消费规划。帮助家长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做到早防范、早教育、早发现、早纠正。
(二)严控大学生信用消费额度,营造良好金融环境。金融机构严格把握大学生信贷资质,加强学生消费和还款能力的评估,谨慎提供消费额度。同时通过“金融进校园”等活动加强个人征信的宣传普及,针对大学生用信加强风险提示、规范催收管理。
(三)抓好文化建设,营造社会理性消费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宣扬理性消费观念,加强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引导,引导群众逐步摈弃虚荣、攀比、盲从心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