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赛事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是赛事组织者的普遍追求。神州大地,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值得体育产业从业者去发现、去利用
从当年的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出发,沿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一路南行,最终抵达终点杭州。1800多公里的征程,18支车队的72名车手面对平均每天超过240公里的挑战,背景是沿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国庆黄金周期间,一项名为“京杭大运河公路自行车超级挑战赛”的赛事吸引了众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目光。
这项赛事的参赛者既有专业和职业车手,也有业余高手。赛事运行全程不封路、不休息,对选手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吸引。赛事创办于2016年,第一届不过11名车手参赛,今年到了第三届,参赛规模和影响力都有了跃升,虽然仍未脱稚嫩之气,但运营者开掘赛事文化属性,并将之作为特色发展的理念已有了较为清晰的模样。
大运河两岸的悠悠古韵,与精彩纷呈的自行车赛相映生辉。比赛不封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沿途观众有了更多直接“触摸”自行车运动的机会,还有爱好者愿意跟着车手“赛上一程”,也是一道风景。在一点一滴的摸索与积累中,这项赛事正在寻找、定位自己的文化根基。既然志在长远,这样的积累就不可或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各类赛事近年来发展颇为迅猛。将赛事办出特色、办成精品,是赛事组织者的普遍追求。同时,一项赛事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将品牌塑造与文化积淀深度融合,既营造出差异化的赛事形象,又找到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在各地办赛的实践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例子。
用文化为赛事铸魂,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自行车赛事在国际上有着完善的体系与悠久的传统,除了环法、环意、环西这样的大赛外,还有不少别具一格的比赛。像被称为“五大古典赛”之一的巴黎—鲁贝单日赛,以遍布全程的20多个石头路段而著称,赛事创办100多年来,在对选手近乎折磨的挑战中,也营造出独特的风采和吸引力。
将赛事与当地的山水资源、人文风景自然结合,将古老文明与现代竞技自然结合,将专业赛事与大众参与自然结合,在文化层面为一项赛事找到归属感。神州大地,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值得体育产业从业者去发现、去利用。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2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