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工行实现储蓄网点电子化后,就在“科技兴行”战略的指引下,把电子振兴计划纳入议事日程,将开发电子货币作为重点研发项目,在上海分行启动自动柜员机(ATM)和取款卡的研发。
首先遇到的是设备运行问题。当时的计算机平稳运行需要靠空调维持恒温,非常耗电。而当时所有工行储蓄所的供电都非常紧张,很多储蓄所还位于居民区,没有专用电力线路,解决空调用电问题为整个研发和投产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其次遇到的是通信问题。当时的通信技术落后,电话线路有限,很难申请到专用电话,想要解决数据传输线路异常艰难。第三个问题是人的观念问题。那个年代的老银行们都是靠一支笔、一把算盘打天下,让他们一下子去习惯键盘这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熟悉和转变的过程。
但工行人是不怕困难的。上海分行的研发项目得到了总行、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经过艰苦努力,工行于1988年12月26日在上海分行营业部推出了第一台自动柜员机,同时宣布发行第一张借记卡——浦江卡。当时,对第一张借记卡的取名曾有很多建议,比如学习广州的红棉卡,采用上海的市花叫白玉兰卡;也有人说黄浦江是母亲河,应该叫浦江卡。最后因为分行的办公地点正对着黄浦江,大家觉得叫浦江卡更加亲切,名字就这么被确定下来。
浦江卡发行后,最大的用途是工资转账代发业务。一时间,上海市民持浦江卡在工行自动柜员机前排队提取工资的景象,成为众多上海人对那个年代的经典记忆。当时有一家企业改用浦江卡发工资,第一个月时很多工人都不会用,下班后厂长用一辆卡车把所有工人送到工行寻求帮助,经过工行员工手把手辅导如何操作,大家才学会了用卡取工资。
ATM和浦江卡不仅改变了单位发工资用现金的传统习惯,也加速了工行电子化建设进程,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开启了另一个属于电子货币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