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大会之旅》纪录片观影会在京举行
“大家好,我是温旭,是一名探险者,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18个小时前刚刚抵达南极点,现在在南极点跟大家联系。”北京时间1月10日下午8点,身在南极点的中国青年探险家温旭打通了北京的卫星电话,电话的这头是他的妻子和百余位刚刚看完纪录片《气候变化大会之旅》的观众。
现场是纪录片出品方中华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出品方万科公益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在北京举办的纪录片观影会。这部纪录片一个月前在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首映,同时通过爱奇艺、北京电视台等视频平台播映,收看人群以百万计。1月10号晚,还是有百余位观众冒着寒风来到哥大全球中心(北京)的观影现场,希望更多了解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这些观众里的一些人也许一小时前还不了解温旭,甚至没有听说过他,但是刚刚看完的纪录片里温旭是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探险经历丰富,登过数次珠峰,毕业于地质大学,从事着科学结合探险的工作。他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刚刚3个月。事实上温旭的这次探险出发时小女儿刚刚出生十几天,而为了在1月9日小女儿三个月这一天留给二宝一份礼物,他拖着沉重的雪橇,连续行走30多个小时,直抵南极点。
©极地学院
温旭年轻的妻子虎姣佼是他的事业伙伴,两人共同发起了<2℃计划。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虎姣佼在观影会现场说:“我和温旭都是探险者,在十多年的探险中我们感受到冰川在融化,,我们非常着急。尤其是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一出生他们就面临各种各样气候变化的挑战,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事情,对我们这些家长来说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因为我们的追求会影响我们的孩子,而且我们孩子的选择会影响到我们未来居住在怎样一个地球上。我们的<2℃计划,通过去探索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珠穆朗玛峰这些科学的探险,倡导大家关注冰川的变化,关注我们的未来,这就是我们南极探险的一个目标。”
温旭在电话连线中说这次的探险非常具有挑战性,对于数次登顶珠峰的温旭来说,独步南极“是我有生以来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温旭也是全球第一次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我先忍受着零下35℃的低温,冰面摔倒,推着重量180吨的雪橇,南极的雪地里寸步难行,现在在南极点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有很多的困难,但是也让我收获了很多。”
温旭是纪录片《气候变化大会之旅》中的主线人物之一,作为第一部讲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史进程和中国民间机构参与气候治理的纪录片,片子采用了大量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历史素材,记录了25年气候大会的关键历史瞬间,阐释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以及气候公约的构建历程。
除了温旭,影片还选取长期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中国本土青年领袖郑晓雯、企业家王石、研究者王彬彬等作为线索,以气候大会为背景串联他们所开展的气候行动,并融入权威专家对气候变化关键议题的分析,在科学讲述气候变化事务的同时,展示出中国民间机构积极参与气候治理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图景。
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部呈现中国集体努力的好片子,在30分钟内讲清了气候事实、谈判进程、中国社会各界和全球合力推动目标达成的行动。”
纪录片气候公约历程讲述人柴麒敏也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他从2005年开始从事气候变化工作,他受清华导师何健坤到鼓舞进入当时“不是特别热”的气候领域,接触气候谈判。何健坤当时预言十年之后气候问题会越来越热,果然十年之后的2015年,通过了《巴黎气候协议》。如今15年过去了,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学界,成为公众话题。2019年底,《牛津词典》和《柯林斯词典》评选出的2019年度词汇分别是“气候紧急状态”和“气候罢工”,都是根据搜寻热度上升幅度而来,体现了公众的关注度。
纪录片导演龚志华在现场也感慨,气候变化本身是比较严肃的题材,没有想到这么多朋友来看。“整个片子,我自己给它定位,叫心灵涤荡之旅。”龚志华导演说:“气候变化虽然我一直有接触,但是没有真正的接触到里面的做事的人,之前没有这么深的感触。所以这真是一场涤荡,一场激励之旅。”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杨培丹作为联合出品方的代表也说,已经看了三次纪录片全片,还是感受到心灵涤荡,汲取了很多力量。支持了这部纪录片,欣喜它的成功,更希望片子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正视气候问题的紧迫性。
公众关注的第一步是了解事情的核心,现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观众提问说:“地球温度的概念是什么尺度测出来的?温度的变化又在什么条件才产生?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我希望有一个逻辑自洽的科学真实性的解释,这是我的个人兴趣”。
柴麒敏对此解释说:科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气象,大家每天知道的,气温多少,今天下雨刮风。气候是指十年以上的气象条件,十年以上尺度的概念。我们现在说的温度,温升1.5℃、2℃,指的是全球的平均温度。其中之一是地表温度,这些记录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并不能很好的判断说历史上几万年尺度的变化。但是实际上我们有非常大量的证据,比如说像刚才温旭去的南极,冰层里面封存了非常多历史上的空气,为什么南极做科考,把冰心整个取出来可以测几十万年整个气温的变化,这是其中一个手段。
已经做了25年冰盖研究的袁小军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研究所教授,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气候时间尺度上,地球过去最暖的一个时期比现在确实高一到两度。但是所有冰河期温室效应气体的震荡都是在200ppm到300ppm的区间内。包括在地球最暖的时期,二氧化碳的成分在大气也只有300ppm左右。但是最近这一两百年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升到400ppm以上。比过去最暖的时候还要高出25%多,这是很大的威胁。
不光是二氧化碳总含量,还有二氧化碳的上升速度,最近一两百年二氧化碳的上升速度是过去地球自然变化上升速度最快时期的两万倍。可以说,以超过自然界两万倍的速度在向大气里释放二氧化碳。
科学家在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呼吁公众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点问题,科学家、创新企业家们更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把已经释放到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捕捉”起来,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袁小军教授最后说,通过今天这个纪录片,我很欣慰的是民间的声音,企业界的领袖以王石先生为代表,积极参与进来。企业家有决定权,他们可以对整个社会起到很大作用。另外看到很多年轻人,地球是他们的,他们的积极非常让人欣慰。
青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执行总监、纪录片主线人物之一郑晓雯说,气候变化是非常宏大的议题,怎么样让公众参与进来,包括纪录片里面提到绿色出行,日常的低碳行为大家有意识都可以做。很多人觉得这是政府该关心的事我不应该关心,不是这样的。
“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希望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又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