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枫叶初红时,文博爱好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会从世界各地前往日本古都奈良。每年举办17天的正仓院展是日本最著名的文化盛事之一,至今已经延续了72年。置身公元7至8世纪的传世文物间,人们不仅能领略奈良时代日本文化和技术的精华,也能体会到中国、日本乃至亚洲地区艺术交流的盛景。
漂洋过海的古风遗韵
正仓院建立于8世纪的奈良时代,位于东大寺佛殿西北,原是东大寺的宝物殿。奈良时代的日本深受中国唐文化影响,圣武天皇倾心于唐文化,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学问僧前往中国,带回丰富的唐代宝物。天皇逝世后,光明皇后分多次将宝物悉数奉纳给东大寺,成为正仓院文物的由来。
正仓院中的藏品主体为圣武天皇的遗爱之物,包含服饰、家具、乐器、文书、药品等,总数达9000件之多,其中400余件由中国漂洋过海传至日本。除了大量精致的唐代宝物以外,藏品中还有从波斯、新罗等国经由长安传入日本的文物,以及奈良时代日本工匠模仿唐物所制成的工艺品。
依托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盛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东西方的物资在此交易,思想在此碰撞,新的工艺、技术不断融合创新,在长安城中大放异彩。
建成后的1300多年里,正仓院一直是皇家宝库,院藏文物几乎秘不示人。从1946年起,正仓院每年在秋高气爽的10月下旬“开封”两周曝晾藏品,挑选约60件文物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
在数千件正仓院藏品中,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被誉为“宝藏中的宝藏”。这把琵琶是世界上唯一一件中国唐代五弦琵琶传世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将唐代的螺钿镶嵌技术发挥到极致:紫檀木质的背面通身镶嵌着鸟蝶、花卉、云形等,极为瑰丽工巧;花心和叶心间涂有红碧粉彩并描有金线,其上覆以深浅不一的琥珀,晶莹剔透、光华四射;琵琶面板则镶嵌着胡人骑骆驼弹奏琵琶的图案,男子神态专注,骆驼转颈相对,如同知音。自1956年首次展出以来,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仅出展9次,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它面前流连忘返,遥想五弦琵琶“秋风拂松疏韵落”“陇水冻咽流不得”的美妙音色。
2019年的第七十一回正仓院展被当地媒体称为“史上最强正仓院展”。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还包括六扇《鸟毛立女》屏风等重量级展品。六扇屏风是唐代较为常见的样式,唐诗中有“六曲连环接翠帷”等记载。这组《鸟毛立女》是唯一存世的7至8世纪纸本屏风,每扇绘一盛装仕女,或坐或立于树下石间,姿态娴雅雍容。屏风少数细部残存有贴敷鸟类羽毛的痕迹,因此推测画像中大量使用鸟羽贴敷装饰。
这套屏风的形制与已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相似,仕女的发型、妆容和服饰也均为盛唐常见样式,起初被认为是唐代舶来品。然而,后世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屏风的画风差异还是残存的鸟羽来源,都更倾向于是奈良时代的工匠模仿唐物所制,或是在画稿东渡日本后由当地工匠加工而成。《鸟毛立女》屏风也因此成为7至8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确证之一。
封存记忆的“时间胶囊”
正仓院展每年仅持续两周多,参展的近60件文物一经展出,数年之内不再展示。这种近乎严苛的轮替出展制度为正仓院展平添了几分“一期一会”的仪式感,这是出于实际的文物保护考虑。
正仓院的院藏中有大量木质文物、丝绸、纸张等,比一般的金属、陶瓷、玉石文物更为“娇贵”。不同于往往残损不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修复的出土文物,这些脆弱的珍宝历经1200多年,仍能以较为完整的形态保存至今。第七十回正仓院展的展品之一唐绣线鞋以麻布织成鞋底,鞋身绣有红色花鸟纹锦,鞋头缀饰刺绣花朵,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形状和色泽,参观者能清晰地看到鞋身上的纹饰,很难将它和千年古物联系在一起。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正仓院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这个外表朴素的校仓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仓库,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正仓院南北长33米、东西宽9.4米、高14米,下端悬空2.7米,如同一座巨大的吊脚楼,有效隔绝了湿气和虫蛀。四壁由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巨木垒成,稳定抗震,夏日木材膨胀隔湿,冬日冷缩通风。仓库中储藏宝物的箱柜也是特制的有腿“唐柜”,进一步隔绝了可能来自地板的湿气。
与此同时,正仓院还遵循了严格的“敕封”制度。文物平时秘不示人,只有天皇下达开封敕令才能开启门锁、清点晾晒。从正仓院建成直到明治时代的1000多年间,库门仅开启过12次。在文物保存条件不甚发达的年代,正仓院如同“时间胶囊”一般静静地封存着来自盛唐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在正仓院东南、西南建造了钢筋水泥构筑的东、西宝库,设有完善的温度、湿度控制装置。
除完善的储藏条件外,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守护传承更是文物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据历史文献记载,正仓院的文物修复从江户时代后期开始,明治时代后逐渐正规化。第七十一回正仓院展专门设立了“宝物的守护”主题展区,借助画卷、影像和实物介绍文物的分类、研究和修复工作。展览内容从宝物到保护宝物之人,令参观者不仅能领略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也可略知其背后的故事。
大众参与的文化盛事
2018年第七十回正仓院展期间,我曾前往奈良观展。尚未踏入博物馆,便被嘉年华一般浓郁的氛围感染:日本各大电视台滚动播放正仓院展特别节目和观展信息,《读卖新闻》专门推出特刊介绍展览中的重点文物和相关看点,京都通往奈良的铁路沿线各站张贴着大幅展出海报。
博物馆门口则排起整齐的长队,队伍中有三五成群身穿制服的中学生、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的老人,也有不少来自中国、韩国甚至欧美国家的游客。奈良市常住人口约36万,而每年秋天正仓院展接待的参观者就超过20万人次。短短两周多的文物展成为人人参与的文化盛事,让这个以旅游业见长的古都愈发热闹。
在等待入场的间隙,身后穿着素色和服的老妇人向我搭话。得知我从中国来,她向我展示厚厚的笔记本:“今年是我看正仓院展的第二十二年,每次展出我都会参观好几次。”错落有致的贴画搭配整齐的手记,不同的字迹有的流丽,有的潇洒,有些则稚嫩可爱,“这是我们全家的参观手账,每年这个时候一起来看正仓院展,是我家的传统。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去文物的来源地看看”。
2020年7月,正仓院推出特展“复兴正仓院宝物”,展出近百件文物还原品。研究者将现代科技融合传统工艺,高度还原了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醉胡王面、赤地唐花文锦等文物,让更多人见到宝物1200多年前的样貌。其中五弦琵琶的还原就花费了8年时间,参观者在近距离欣赏的同时还能听到用复原品弹奏的音乐。
2020年,改版后的正仓院官方网站上线,全面开放了藏品、文书检索数据库,文博爱好者可以随时浏览文物的高清图像。工作人员如何点检、运输、修复文物的场景也用摄像机记录下来上传至社交网站。“这是博物馆重新思考的好机会。不应该总想着回到过去,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改变,才能做出更符合未来情况的展览,”正仓院展策展人、奈良国立博物馆学艺部部长内藤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