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戏曲学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办。来自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现代秦腔‘三部曲’的经验与启示”“古老剧种的传统与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长期活跃在西北大地,立足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多彩的民族艺术土壤,以生动的艺术实践观照国家和人民命运,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他们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以号称宁夏秦腔“三部曲”的《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肯定。
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与民族歌剧《白毛女》齐名的红色经典。该剧围绕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展现出底层民众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的共振。1950年曾由梁光寒作曲将其改编为五幕歌剧搬上舞台,1952年又由上海淮剧团改编,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荣获剧本奖和表演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表示,宁夏秦腔“三部曲”为秦腔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面探索,再一次证明了现代戏的魅力,比如《王贵与李香香》,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发了历史经典和现代的全面碰撞和对接,为秦腔现代转型提供了样本,启示人们古老的戏曲必须面对现实、面对当下发出声音。”陈彦表示,现代戏创作还要有历史眼光和概括现代生活的能力,注重作品的“神似”和“诗性”。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认为,《王贵与李香香》忠于原著,以秦腔本体为主干,以西洋歌剧为衬托,以“拼贴”的艺术样式拓展观演视觉空间和审美内涵,创造了一种现代、古朴综合一体的美,显示了古老剧种现代化的生命力。“同为现代秦腔作品,陈彦的‘西京三部曲’致力于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和完善,追求内容的现代化。宁夏秦腔‘三部曲’则让形式成为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特征。”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何桑说。
《花儿声声》以宁夏六盘山地区干旱缺水、实施搬迁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将马连沟女花儿王杏花几十年劳碌奔波和感情上悲欢离合的故事作为主线,描述了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执着、热爱和希望。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薛若琳认为,《花儿声声》对“花儿”这种民歌样式的吸收给作品带来了亲切感和优美感。该戏原本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形成戏曲,现在通过剧目创作又回归到了民间,非常成功。
“《花儿声声》中杏花对传统剧目中‘换装’的创造性使用成为勾连古今的法宝。”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瑜瑜认为,古老剧种优秀现代戏的涌现要根植于传统戏的奠基与锤炼。传统戏曲程式不仅塑造演员的形和技,更赋予其神和道,这种神韵一旦为艺术家掌握并加以创造,就会达成传统与现代的融通。
《狗儿爷涅槃》是一出敢于揭示现实生活中农民苦难、审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农村政策的剧目。与会专家认为,该戏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戏曲顺向的时空进程,通过交叉时空、逆向时空的结构方法组织情节,使演出充满了跳跃性、多变性,并在多变的时空中保留了戏曲强烈的虚拟化、写意性,体现了戏曲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总结,宁夏秦腔“三部曲”弥合了当代戏曲和当代舞台的距离,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广场到剧场的历史转换。(记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