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你了!你进入大门后,一直往里走,社区为民服务大厅的牌子一眼就能看到。”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刚走到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岗坡阳光新城小区门口,手机铃声就响了,接听后,传来社区民警鲍翔的声音。
“我们社区的视频监控已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可随时调阅任何一个部位的实时画面,而且所有的出入口均装有人脸识别系统,我刚才就是通过视频监控看到你的。所以居民进入小区,犹如进入了安全箱,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了!”鲍翔乐呵呵地说,“过去,在治安防范上,可以说是我一人单打独斗,就是一个‘忙’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现在不同了,我有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辅警、居民志愿者等很多帮手,视频监控24小时有人值守,我有更多时间思考社区治理的问题。”
之所以让鲍翔有如此感受,是在她2016年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以后,把社区里的矛盾调解、平安守护、警示教育、环境治理、邻里照顾等居民关心的问题整合在一起,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现在的社区富有活力,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与鲍翔副书记的努力分不开。她经常组织一班人分析社区一个时期的矛盾焦点,然后征求居民的意见,进行有效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体现了社情民意。我们也认识到,居民矛盾焦点就是社区治理的风向标。”社区党支部书记穆建坡说。
群防群治消除消防隐患
“咱这小区人多,又都是3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吸烟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的,要真是谁家发生个火灾,祸及的可不是三五户。”鲍翔介绍,因小区内接连发生过三四起小型火险事故,不少居民对消防隐患感到担忧。尽管社区和小区物业多次发过告知书,还派专人进行检查,仍然有些居民我行我素,而靠社区民警一个人入户走访宣讲消防安全也不现实。
“既然消防安全是居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就要把居民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不能单靠民警、社区、物业这几个人来工作,要用群众力量来解决居民关心的问题。”鲍翔的意见在社区工作会议上得到支持。
社区一班人都很清楚,岗坡阳光新城小区是由原都市村庄改造而成的回迁小区,有18栋3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实际居住户4015户,13045人,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大,小区有1家幼儿园,12家托老机构,四周商铺、小吃店78家,仅电动自行车就有1万多辆,消防安全是整个社区的头等大事。
鲍翔组织社区及物业人员代表、居民代表研究消防安全问题时发现,在所发生的近10起小型火险事故中,有楼上居民阳台吸烟扔烟头引燃楼下阳台堆积物品的,有小朋友好奇故意点燃垃圾箱的,有在楼上扯电线给楼下电动自行车充电引起电线打火的,虽然没有发生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小火星”让不少居民感到后怕。
“大人吸烟扔烟头和小孩玩火的问题,可通过消防安全教育来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则需要安装专门的充电桩来解决,这个相对麻烦,既需要解决场地问题,还需要解决经费问题。”与会代表的意见反馈给社区和物业公司后,相关单位都表示大力支持。
岗坡阳光新城小区率先在全市居民小区建成了具有自动喷淋、智能消防报警功能的电动车充电桩。记者看到,每栋楼前均设立一排充电桩。在社区工作人员演示下,电动自行车在充电中出现火星,自动喷淋会自动灭火,同时会报警。
为强化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社区在充电桩的墙面制作了宣传展板、在小区大门口设置LED宣传屏,不间断播放消防安全宣传片。
“如果设立消防安全教育基地,就能让所有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体验到消防自救。”鲍翔在社区会议上的提议再次得到认可。社区专门腾出300平方米的房屋设置了公安多模教育基地,集消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未成年人教育为一体,定期对居民进行免费培训体验消防装备器材的操作和使用、进行模拟火灾现场营救、火场逃生VR体验等,建立消防安全文化融居民于心、于眼、于口、于手、于行的“五融”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矛盾纠纷“对症下药”
“夫妻、父子之间还发生口角呢,亲戚朋友都是调解人!”在社区主任董志强看来,1万多人的社区,居民之间没有磕磕碰碰是不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发现、如何化解,否则就容易引发大问题。
“都是邻居,他家把杂物堆放到门口,我也不好意思去说他。你们物业应该去制止。”小李把所遇到的情况反映给物业一个星期不见动静,他气呼呼地给物业打电话说:“你们再不管,我就不交物业费。”提起此事,物业工作人员也是一肚子气,“我们及时跟对方联系,劝他把杂物放到家中,不能占用公共空间。他竟然说,房屋面积计算有问题,才把杂物堆放到门口。这个时候,只有社区民警出面才好解决问题。”
鲍翔得知此事后,没有直接去找小李的邻居,而是依托社区调解网络,召集人民调解员、居民代表、律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法律上讲,小李的邻居构成侵权。”律师杜向华说。居民代表老张则说:“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不少邻居因此闹矛盾,应从根本上治理,还居民一个整洁的环境。”人民调解员李福林认为,虽然小李的邻居有过错,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能自觉改正。
“我们把他叫过来,从情理法上与其沟通。”在鲍翔的提议下,人民调解员、居民代表、律师与小李的邻居进行了充分沟通,其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清理了堆放的杂物。
“过去,邻里之间出现纠纷,报警的,我们社区民警进行处理,不报警的,由社区民调组织进行调解,但都是各干各的。现在整合了社区所有资源,形成了‘对症下药’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鲍翔说,居民可通过社区警民微信群、志愿者微信群、物业管理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反映诉求。近5年来,社区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自2016年以来为零。
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发动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能够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穆建坡说,小区是居民共同的家,首当其冲的是要有安全感,其次要有和谐的邻里关系,遇到问题有人管、有人帮。
小王夫妇在外打拼,上小学的孩子放学回家没人管,总是担心孩子出现意外。社区工作人员调查了解后,像这样的家庭占社区的四分之一,便依托社区建成的公安多模教育基地,专门设置了“四点钟课堂”教育基地。这里有全天候值班的社区民警、辅警、社区工作人员,孩子放学后可在这里写作业,学习课外知识。
社区决定在此基地设立图书阅览室、红色网络家园时,小王夫妇第一个表示赞成,并利用公休在这里当义工。如今,“四点钟课堂”教育基地开设了绘画、艺术面塑、雕刻、书法、阅读等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活动,有效解决了社区双职工、外来务工家庭多,孩子们放学后无人照管的问题。
“社会治理应该社会化。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是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最强的动力。”穆建坡说,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党支部作为枢纽,依靠党员带头、居民参与、自主活动的方式,在居民家门口搭建了一个协商事务、解决纠纷、组织活动的平台,探索出一条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途径。(记者 赵红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