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防抗救协同发力 筑牢生命安全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川省不断提升灾害防治能力

2019-05-13 09:26:30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防抗救协同发力 筑牢生命安全线

5月,进入汛期,四川省水利厅组建的12个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组已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先于险情、灾情组建起防御工作组,是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一个缩影。

面对自然灾害多发、易发,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防抗救协同发力,不断提高灾害防治能力,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着力“治未病”减轻灾害风险

最近,我省活动断层普查项目又有新进展。截至4月,项目中阿坝州(含盆地地区)1:250000活动断层普查,松潘县和冕宁县1:10000城市活动断层探查等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活动断层是强震特别是大地震的策源地,我省目前已知各种规模的断层有99条,其空间分布关系到国土综合规划利用、城乡规划建设、重大产业布局和重大工程项目选址与评估等工作。因此,掌握活动断层空间分布、活动属性、发震规律等特点,是提高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类似的灾害风险“摸底”,在我省多个领域展开。近年来,我省不断将防灾减灾的关口前移,着力开展灾害链前端风险摸底与治理工作。“这就好比‘治未病’,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让原本可能发生的灾害不再发生,或者将可能发生的大灾害调控为小灾害。”省减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详细调查,省自然资源厅已基本掌握全省地灾隐患发育情况,并以此为支撑,对全省4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常态化巡排查工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落实防灾措施。运用工程措施减轻洪涝灾害风险,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工程也在推进中,建成后,宜宾、泸州相关江段的防洪能力将大大提升。

加强监测预警 减少灾害损失

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有多重要?去年4月8日发生在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山体滑坡很有说服力。

当天,该村发生山体滑坡压垮多间房屋,所幸32户村民早已转移。原来,滑坡地是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专职监测人员负责巡查监测。2018年4月3日,当发现隐患点出现30多厘米宽的裂缝后,监测员立即上报险情,县里及时组织人员撤离,成功避险。

一条监测预警信息往往与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相连。为此,我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越织越密——全省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缩小到10公里,基本实现新一代天气雷达盆地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13.5%;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延伸至4000多个乡镇,省防汛指挥中心平台实现对全省约1.2万个站点实时监测;省自然资源厅每年落实地质灾害专职监测人员近5万名,实现专职监测全覆盖。

科技手段不断升级也为我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被运用到地灾的精细化调查中;省测绘局利用“天地图四川”建设应急信息资源“一张图”,为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提供支持;省地震局正在推动建设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为一定范围地区提供秒级地震预警。

全省一盘棋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紧盯监测预警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备灾工作。”省应急管理厅水旱灾害救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汛期,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追踪气象信息,对险情、灾情作预判,分析是否需要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做好灾情应对准备,才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科学专业展开救援”。

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新体制,是组建应急管理部门的目的之一。由“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应急管理全省一盘棋格局正在形成。

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四川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省市县乡四级综合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和灾情信息网络;在专业应急力量储备方面,综合性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救援、矿山救援、社会救援等应急力量正进一步优化整合;在救灾物资储备方面,四川已建成“省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乡镇村救灾物资储备点”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全川、辐射西南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灾情发生时,社会救援力量、群众、基层组织是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人。为此,我省在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意识、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目前,全省已创建52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今年将力争完成70个示范社区的创建;大力宣传防灾救灾知识,以省防灾减灾教育馆为平台,初步形成“小手牵大手、全民重防灾”的宣传模式;在全国率先成立“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日常协调、信息沟通和资源统筹等工作有序推进。(记者 任鸿)

[责任编辑:查孟茹]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