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城而过,紫金山钟灵毓秀,徜徉在六朝古都南京,总能觅到绿道的踪迹,或石板,或塑胶,或木栈道,错落在自然山水间、文化景点旁,勾勒出山水城林之美。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城市型、郊野型、滨水型、山地型等不同类型的绿道863公里,形成结构性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因地制宜 构建绿色空间
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矗立在那里,浅灰色墙体,映着盛开的桃花和樱花。
城墙三四米开外就是一条绿道,一些市民正沿着绿道健步。还有一些游客,从绿道走到城墙下,触摸着墙砖,聆听历史的回响。
移步换景,在明城墙绿道和紫金山绿道交汇处,自然与文化相交融。
在钟山风景区的邮局、地震台等区域,在绿道的设计、植被的选择上践行的是因地制宜的理念。利用群众爬山踩出的小路和已经废弃不用的老旧道路建设绿道;在原有乔木与灌木较为成熟的山林地带,相应布置不同类型的地被植物,如鸢尾、小叶栀子、麦冬、葱兰等,丰富林下空间;在场地相对空旷的地带,选择性地种植一些香樟、银杏、榉树等形成背景骨架,补种中下层植物的同时,预留出足够的通透空间。
“绿道本身是活态的,当面对自然或文化遗迹的时候,绿道不是装饰它们而是呈现它们,通过视点选择达到交融的效果。”曾参与明城墙绿道设计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成玉宁介绍,南京绿道串联起了自然板块,构建起了生态体系,展示出了南京的历史文化。
科学设计 落实生态保护
滚滚长江,百舸争流。
站在江心洲观景平台凭江眺望,货船鳞次栉比,长江五桥正在施工建设。沿观景台前行是一条栈道,这条300多米的临江栈道绕了15个弯,而每一个弯处都是为了避让一棵树。这样的大树仅在江心洲的堤外就有1.5万余棵。
“根据长江水位不同阶段的特征,在堤坝不同位置选用了不同生态植被组合。你看,这个位置,汛期的时候会被淹没,岸线容易被侵蚀,就选用了根系发达的耐水湿固土植被。江堤迎水坡采用石笼与联锁块护坡等生态技术,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同时,地带性观赏草以及宿根类生态野趣组合的运用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低维护景观。”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总景观师余晓琨告诉记者,岛上绿道设计运用了近300种各类植物,近100种观赏地被,以及30余种的野趣组合,形成了符合江心洲独有生态风貌的植物特色,对长江岸线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老山绿道珍七路段是行人登山健身的打卡地之一,站在大椅子山脚下,绿道蛇形蜿蜒,若经过大树,必有留出的保护点。这段近10公里长的绿道,路面材料采用了块石铺装,架空塑木台阶,石质台阶,碎石路面等多种样式,施工过程中未破坏一棵树木,部分路段就地取材,最大限度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
服务先导 方便群众出行
为方便群众出行,南京每条绿道上都设立了供游客休息的驿站,在下马坊段、地震台段的青果文化驿站,行人可享受若干便民服务:免费供应柠檬水、自行车租赁、提供食品、免费WiFi,还配套建设了卫生间。
明城墙绿道秦淮河段,之前沿岸厕所、座椅、垃圾箱等服务设施偏少,除桥下外没有避雨的地方,周边居民一直意见很大。借助绿道建设,沿途在合适地点增建了驿站、厕所、避雨亭、座椅、垃圾箱等服务设施。
紫金山绿道全线共设置出入口12个,连接通道利用原有道路,主要出入口均连接地铁站点或城市交通道路,辅入口均连接居民区。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副局长毛海城介绍,未来,南京的绿道还将继续延伸,按照《南京市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至“十三五”末南京绿道总里程将达到1400公里。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4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