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经过项目汇报、专家评审和投票,广东英德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从20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新论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介绍,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年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内涵丰富等特点。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直到近代甲午战争时期;地域范围从西北的新疆到东南的广东;发掘对象既有墓葬,又有古人的居址、城址,城址和墓葬中还包含手工业生产的内涵。“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五千年文明史补充了新的材料,提供了新的论证,具有重要的价值。”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不少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的子项目,通过有计划、有重点的主动性考古工作,探究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梳理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脉络,加深我们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还有的项目与重大政治经济课题相关,如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项目是为配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所开展的遗址发掘与文物保护,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被认为是鉴真东渡的出海港口,为东亚文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则让我们走近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英魂,唤起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发现都表明,考古工作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多个方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宋新潮说。
促进文物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两个商周时期的项目,均为被盗之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这两处发掘都非常重要,填补了之前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空白。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盗墓所带来的沉痛损失,提醒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打击盗墓犯罪。”李伯谦对本报记者说。
宋新潮指出,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发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入选十大新发现的项目,很多都体现出良好的保护意识。如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位于2022年冬奥会崇礼奥运村的中心区域,在奥运村规划建设中,始终把遗址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据悉,该遗址将建成考古公园,为冬奥会增加文化元素。
“很多发现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后续的研究和保护任务还很重。”宋新潮说,“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无疑将对这些地区的文物保护带来很大的促进。”
加强公众参与
“从终评项目的汇报可以看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提供了浊水海洋环境开展考古工作的成功案例,运用了三维声呐成像等技术,对同类考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让王巍感到欣喜的是考古成果与公众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学者的讲解、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公众参与投票,让考古研究的成果为更多人所了解,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今年的评选活动安排了同步的网络直播,项目汇报的形式也更加生动多彩。陕西澄城刘家洼考古项目展示时,播放了出土钟磬合奏乐曲的视频,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尝试考古成果与社会共享的新模式。”宋新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