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四大体系

2019-05-24 09:32: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四大体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体系核心的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瞩目的规模优势。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客观情势仍较为突出,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全球制造业先进强国的差距依然明显。

大国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国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大胆改革、勇于突破,采取有力措施,构建高质量的制造业体系,助推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加快构建制造业

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生动力。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一是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两者有机对接与耦合,全时跟踪与捕捉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夯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创新基础,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二是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赋能各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提质科技成果准入门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三是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的“GDP”考核指挥棒,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脱虚向实、科技创新成果由量向质转变,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是需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做大做实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激励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加大企业R&D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五是需要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国家级实验室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聚焦核心技术重点发力,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加快构建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还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优化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一是着力激发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选树多领域多层次制造人才典范,推动全社会弘扬创业创新创造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大力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形成一批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专业化学科知识及跨学科复合型高层人才,集合精锐力量,下好“先手棋”。三是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造就一批以一线实践能力为导向、掌握先进制造业工艺的应用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四是健全制造业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形成高中低梯度化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

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引擎。我国一些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制造业阶段,满足于生产、加工、销售,单纯追求产品销售量而产生的利润,忽视前置的专利价值、后置的解决方案等“服务价值”,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脱钩,只做一锤子买卖。种种迹象表明,现代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制造业的“硬件”支撑,更需要现代服务业“软件”给力。构建现代服务型制造体系,一是延伸布局,即需要推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价值链纵横延伸布局,推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转型。二是高度融合,即深度开发产品前置和后置“服务价值”,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现代服务型制造水平。三是精细精准,提高企业现代化服务业价值链精细化程度,为“顾客”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

加快构建制造业制度环境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向上、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制造业制度环境体系支撑。我国制造业制度环境还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及全球价值链竞争软性要求。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制度运行体系,一是改革,“破”“立”共进,优化制造业企业结构,制定退出实施办法,在保障完整工业体系条件下,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二是开放,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立《外商投资法》,创造包容性外商投资环境,全要素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三引进、三输出”同时发力。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制造业人才培训、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推进制造业产能和技术创新合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拓展我国制造业国际空间。四是打破贸易壁垒,推进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降低企业市场运行成本和资金风险。五是“强身健体”,制造业企业务必加强法律观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熟悉和遵守所在国家法律规范以及国际法,依法公平竞争。六是强化金融投资结构更加倾向实体经济,更加倾向科技创新薄弱环节,更加倾向守信中小企业、破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局,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七是加快构建制造业政策协同机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等服务政策系统性、衔接性、配套性,防止制造业服务政策“碎片化”,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查孟茹]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