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古朴的石头民居与参天古树相映,整村绕一圈,干净整洁、清爽有序,村民们闲庭信步、尽享山村美好风光。
如此干净宜人的高颜值,在京郊几乎所有村庄皆可见到。近两年来,北京市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围绕公厕管护、垃圾整治、污水治理、清理私搭乱建等为重点开展“颜值提升”,所有3254个村庄焕发出“干净、整洁、有序”的崭新面貌,形成不同形式的长效管护机制,村民争做“环境卫士”,让干净整洁成为常态。
20项细则逐个考核
北京是“大京郊小城区”,遍布着3245个大大小小的村庄,要想村村都做到“干净、整洁、有序”,并非易事。“这六个字的标准可不是凭肉眼判断,而是要通过5大类、20多项细则逐个考核。”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3月以来,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聘请第三方对所有村庄进行打分考核。
打开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验收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公厕管护、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整洁五大方面依次排列,每个方面都有若干条细则,并重点考核管护机制。例如,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方面,要求做到“五有”,即: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
精细严苛的考核标准对各村提出了挑战。延庆区旧县镇西南角的小柏老村,是一个仅有126户、420人的老旧小村,既不依山傍水、也没什么产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在9月的严格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小柏老村脱颖而出的最大秘诀是“全村总动员”。今年以来,村里上上下下,从两委干部、党员到村民代表、保洁员、护林员共同织成一张环境整治网,深入村里边边角角,问题随见随拍,近到村民院落、远到河道沟渠,不分大小,不分轻重、发现立改。就这样,通过用“显微镜”“放大镜”自查自纠,4个月间全村整改环境问题300多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为了安全曾私设的防撞石,通过统一设计替换,醒目又美观;裸露墙外的化粪池盖,通过统一制作替换,美观大方且安全指数大大提升;街道通透整洁,环境有了大改善,绿化美化随之跟上。“通过修建花墙、种植花草,城里小区的精致美,在我们村里也有了,怎么看怎么舒心!”90后林星月回村探亲,不住赞叹道。
敢于面对环境顽疾的不止小柏老村,通州区永乐店镇老槐庄村拆违增绿,建起800多平方米的环村休闲公园;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清脏治乱,打造红色文化街,让红色成为村庄亮丽风景线……京郊村庄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画。
千余村庄刷亮“颜值”
京郊村庄星罗棋布,不是每个村都有“加了滤镜”般的精致美,对于千余个曾因各种原因“灰头土脸”的村庄来说,人居环境整治让它们“洗了澡”、刷亮了“颜值”。
“嚯,这还是我们村吗?”上周,常居城区的王欣开车回村,被村庄的新颜值吓了一跳:曾经尘土飞扬的村庄变了样,到处乱堆乱放的垃圾不见了,随处可闻的刺鼻臭味也没了,垃圾桶百米一个,还有环卫工、巡护队清理。
王欣家在昌平区沙河镇西沙屯村,眼下正在拆迁腾退,垃圾遍地、公厕无人清理、破木碎砖堆起小山摇摇欲坠曾是真实写照,“垃圾纸、垃圾袋乱飞,哪儿哪儿都脏乱差,简直没法下脚。”提起几个月前的村庄面貌,村民们七嘴八舌吐槽。
11月以来,一场“洗洗脸”的大行动在西沙屯拉开,镇、村两级总动员,拆除侵街占道的板房15间,清理堆物堆料80余处,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就清出去1220余吨,8个废弃旱厕和周边环境也改了模样,村庄环境由里到外变了样。为了保持干净的常态,村里增设20名环卫工,每天清运两次垃圾,并成立巡护队不定期巡查。“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村,哪怕要拆了,也希望是这样干净美丽的,这是乡愁啊!”村民老李感慨着,拿起手机留下村庄最后影像。
让村民们收获干净整洁的不止西沙屯。今年夏天,记者曾来到门头沟区雁翅镇太子墓村,这个村依山邻路而建,绿荫盎然、道路整洁、花草遍布,乍看之下颇有些世外桃源之感。可往邻村的109国道旁走,却大跌眼镜,只见灰色的污水沿着国道肆意流淌,足有几百米长,气味难闻、蚊蝇飞舞。实际上,这个排污问题是历史问题,由于缺乏排污管道,村民们就随意把生活用水排在了路边、道沟,不仅污染环境,在冬天,污水结冰还会影响行车安全。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太子墓村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安装排污管道、并设立定期管护机制,如今村庄处处透着清新自然。
建章立制让美丽常存
美丽乡村建设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乡村美了,北京的绿景美景才能连点成线、织就大尺度美景。然而,颜值提升绝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起点,各个村庄在其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让美丽常存。
朝阳区高碑店乡白家楼村通过试点“入户收取、垃圾不落地”模式,大大提升村庄保洁长效管护力度,巩固了村庄环境整治效果,为农村保洁和垃圾分类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鼓励村民亲自动手打造庭院绿化美景,推动大伙儿共建共享扮靓家园。房山区良乡镇后石羊村先后制定了党员包片、代表包户、各户门前三包、道路保洁、绿化美化、网格员管理等十余项制度,村书记每日行万步巡视村庄,让整治效果长期保持。大兴区礼贤镇通过网格化、精细化、制度化破解环境顽疾,并通过“月排名、季奖惩”“红黄旗奖惩”充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通州区永乐店镇老槐庄村实行“街长制”,53名街长覆盖53条街道,实现“事事有人管、小事不出街”。
眼下,全市各村庄还普遍建立了村规民约制度,将环境整治从街道等公共区域延伸到村民院儿里,从“面子”延伸到“里子”,为美丽乡村增加精神内涵。
通过凝聚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共识,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由表及里、由量到质的变化,绿了美了颜值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了。未来,这些村庄及其所在的绿色空间,将与城区的公园湿地、环城景观生态林等相连相通,共同构筑首都的绿色基底,共现山水林田的生机律动。(记者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