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德国学生卢卡斯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成功,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成为全球第一位孔子学院奖学金生。
日前,孔子学院总部公布最新数据,自2009年孔子学院奖学金设立以来,共有166个国家近5万名学生获得各类孔子学院奖学金。
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马箭飞表示,10年来,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培养各国本土中文教师和高端中文人才的“摇篮”。他们有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有的成为促进两国交往的文化使者,有的在中国定居,成为“中国通”。不少学生表示,中文让他们发现了新的世界,为他们开辟了新的人生。他们和汉语、和中国的故事也成为汉语之花开遍世界的缩影。
8年留学生涯
实现人生梦想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茹丝是首届孔子学院奖学金生,在天津师范大学学习8年,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
“8年的留学生涯,我学习了中文、音乐、美术、舞蹈,还参加了很多演出和访问,走遍了中国的大小城市和乡村,结识了不同的老师和朋友。”令她更为骄傲的是,先后拜师学习了京剧、豫剧、剪纸,成为北京琴书的国际传承人。
回望在中国的这段留学时光,茹丝说自己实现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经历酷暑,第一次游泳,第一次登台演唱,第一次见到国际明星,第一次独自旅行。“太多的第一次,实现了太多的梦想。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喜悦是第一次爱上一位中国男生,并成就了一段中非姻缘。”
茹丝和中国的缘分,要从她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电影谈起,但那时的她认为“中国人都像电视电影中那样,会飞檐走壁,仍然穿着旗袍和汉服”。
直到2005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开始招生,茹丝成为第一批学生中的一员,才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当时中国公司已经开始在肯尼亚开展业务,为当地民众带来了许多工作机会。母亲建议我学习中文,正是她的远见让我开启了一段非凡的中国之旅。”茹丝说。
在天津师范大学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后,为了让更多的非洲青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国,茹丝回到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5年的教师生涯,我看到很多肯尼亚年轻人热爱中文,也看到孔子学院改变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茹丝说,“我也希望自己能为架设肯尼亚和中国的友谊桥梁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中国读博士
回美国教授中文
来自美国的何娇霞于今年6月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正是孔子学院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实现中国梦,在北师大完成博士学业。”何娇霞说。
何娇霞的中国梦起源于她读高一时。“当时,我的家人喜欢骑自行车,我喜欢画画。而在我对中国的了解中,中国人都喜欢骑自行车,汉字看起来像画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了学习中文。”从此,何娇霞在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之路上不懈努力——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读大三时,到北京大学学中文1年;在取得东方研究和中国学学士学位后,又在马萨诸塞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攻读中国学硕士;考取了5 至12年级的马萨诸塞州中文教学证书。
完成学业后,何娇霞的职业生涯同样和中文相关,开始在波士顿地区的初、高中讲授中文。“教高中生中文时,硕士导师鼓励我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中国读博士,而我也希望将来能在美国大学当一名教授中文或中国文化的老师。让我高兴的是申请成功,梦想成真,2014年9月,我成了北师大的一名博士生。” 何娇霞说。
在北师大学习时,她读到一篇关于汉语教育史的文章,该文章主张研究者在运用方法和理论之前,必须进行确认历史事实的工作。这也引发了何娇霞对自己博士论文题目的思考,最终将研究方向确定为“19世纪末美国高校的汉语教育研究”,以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4所大学1870到1900年间的汉语教育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这4所大学在开设汉语教育课时,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对当时所使用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没有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我离‘在大学教年轻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何娇霞说。
两度赴中国读书
创立中印学院
“我教的学生中,一位40岁的妈妈让我印象深刻,她坚持学习汉语,并喜欢上了朗诵唐诗。学生们因双语背景,在孟买大学孔子学院、在印度的中资企业等单位工作,他们的父母非常感谢我。其实,我只是把中文带进了他们的生活!”来自印度的唐汉明说起自己创立的中印学院的学生,颇为自豪。
中文不仅改变了中印学院学生的人生,也改变了唐汉明的人生。他来自一个祖祖辈辈做钻石生意的家庭,但并未子承父业,而是选择学习中文。“小时候我跟着中国电视剧学写汉字,后来一直努力自学中文,但却说不标准。那时候,我很期待在孟买能找到一所正规的中文学校,也希望自己学好中文后,做一名中文教师!”但唐汉明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直到一位德国朋友告诉他,可以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赴中国留学,他才在孔子学院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到了奖学金,2013年到河南郑州学习。
在郑州的学业结束后,唐汉明回到印度,马上投入期待已久的汉语教学工作。但他渐渐发现,会说汉语和会教汉语是两码事,可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决定再度返回中国学习。幸运的是,他申请到了硕士项目奖学金,有机会到天津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天津师大,他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6级考试,结识了许多一流的语言学家,并有机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切磋汉语教学方法。
具备汉语水平和汉语教学知识的唐汉明有了新的目标——回到印度建一所教中文、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校,这便促成了之后中印学院的创办。如今,该学院有300多名学生,学生年龄从16岁至55岁,汉语水平从初级到高级。“我们还给MBA学院的学员、在印度的中资企业的本地员工等做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同时将汉语教材翻译成印度当地语言和多种方言。”唐汉明说,“汉语给予我的人生许多机会,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有这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