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网常州9月15日电(通讯员 姚旭 )近日,常州市残联联合市科技局、常州市工信局等18个部门,正式印发《常州市推进科技助残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作为江苏省首个市级专项科技助残方案,该文件以“科技创新赋能助残事业”为核心,明确了分阶段目标与四大重点任务,为残疾人群体共享科技红利、实现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了清晰路径。
锚定“两个关键节点”:勾勒助残科技发展路线图
《实施方案》紧扣人工智能、健康医疗、智慧城市、新能源材料四大关键领域,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
到2030年:实现“两突破、两培育、一组建”——突破一批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助残科技典型应用场景,产出一批高水平助残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医疗健康脑机接口、人工智能领域助残领军企业,孵化一批助残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建一支专业化科技助残创新企业联盟队伍。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科技强国定位相匹配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助残领域原始创新与应用转化能力,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效。
实施“四大重点任务:构建全链条科技助残体系
1、打通“需求—研发—供给”链路,健全信息对接机制
《实施方案》聚焦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托养照护等六大领域,提出“三步走”破解信息壁垒:一是依托残疾人五大协会及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标准化需求信息数据库,精准捕捉残疾人群体及工作领域的科技需求;二是深化与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合作,通过成果推介会、行业展会等渠道,归集助残科技产品功能、参数及适用场景信息;三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座谈调研活动,推动科研机构、企业与残疾人及服务机构直接对接,确保研发方向贴合实际需求。
2、筑牢“平台—联盟—生态”支撑,布局服务平台体系
为夯实助残科技发展基础,《实施方案》明确三大举措:一是推动与中国残疾人辅具中心、省残疾人辅具中心共建区域级“科技辅具创研和示范应用基地”,常态化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长三角资源共享;二是鼓励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科技助残聚集区,依托常州与以色列、德国等国的产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科技辅具合作渠道,引进康复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三是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资源,组建市级科技助残企业联盟,构建“政府推动、产业主导、科研支撑、应用牵引”的“政产学研用”融合模式。
3、聚焦“技术—产品—参与”核心,攻坚研发创新突破
《实施方案》从技术、产品、机制三方面发力,提升助残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是依托龙城实验室、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整合多领域资源,重点攻关脑机接口(感知评估、神经调控)、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基础模块)等关键技术;二是发挥常州制造业优势,重点研发智能轮椅、盲用信息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终端消费产品,精准满足残疾人助行、助视、导盲、居家环境控制等现实需求,助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三是建立残疾人参与机制,培训残疾人担任产品测试员、体验员,全程参与研发、试验、应用,确保产品适配性与实用性。
4、推动“多领域—全场景”落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为让科技红利精准触达残疾人群体,《实施方案》推动成果在七大领域转化。
康复领域:搭建“互联网+智能辅助器具服务”“互联网+远程居家康复服务”平台,建立残疾儿童智能化康复管理平台,推动健康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康复训练。
涉老助残领域:鼓励建设适老化生活体验中心,展示、推广和运用居家智能适老化设备,减轻照护者体力负担,提升照护效率与服务质量。
就业领域:鼓励企业开发适配岗位并落实税收优惠,依托线上平台开展电商、软件开发培训,建立就业科技服务平台,提供语音转文字、盲人屏幕阅读器等辅助工具。
特殊教育领域: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引入3D教室、AR情景教室、智能服务机器人,打造无障碍图书自助借还系统,实施“科技助学公益计划”,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
无障碍环境领域:完善公交智慧无障碍导乘(实时位置、到站提醒)、地铁站智能引导(语音+震动反馈),推广公共场所智能感应门、无障碍电梯控制系统,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室内无障碍导航系统。
文化体育领域:建设残疾人数字文化图书馆(有声读物、电子图书),引入智能体育训练设备,组织残疾人电子竞技、智能辅具健身大赛等活动。
数字化场景领域:依托常州智慧城市成果,构建残疾人身份认定、需求智配、服务跟踪、证件注销、复盘评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场景,实现服务“一网通办”。
下一步,常州各相关部门将以《实施方案》为总抓手,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持续推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深度参与,加快助残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切实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助残“标杆样板”,为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