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底捞IPO背后:3年负债激增18倍 上月15店自查出问题
海底捞IPO在即?去年开百店,上月15店自查出问题
伴随扩张,流动负债3年增超10亿;账面现金已从2016年的2.9亿元降至2017年的-6020万元
继海底捞全资子公司、火锅料供应商颐海国际上市后,近年频频遭遇卫生问题的海底捞也要上市了。
图片来源:新京报
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近日,海底捞被曝出,将于9月10日赴港上市。对此海底捞官方没有回应。
海底捞创始人暨董事长张勇曾表示,不排斥上市,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保护,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助海底捞解决一些困难;上市还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也能让海底捞更为“知名”和“成功”。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溢利11.94亿元,截至2017年底,餐厅数量达273家,计划2018年开设180-220家新餐厅。
不过伴随着扩张,其现金流不断走低,海底捞的账面现金已经从2016年的2.9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6020万元;其次是逐年增加的负债,海底捞的流动负债已经由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招股书还显示,海底捞本次募集资金的15%拟用于还贷。
8月17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按照海底捞工作人员的要求把采访提纲发送至其指定邮箱,对方称会尽快回复,截至定稿,记者没有收到来自海底捞的回复。
海底捞还没上市,创始人张勇已经敲过锣
5月17日,被传冲刺IPO多年的海底捞终于在上市之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在这份港股招股书上,我们得以更多地了解到海底捞的经营数据: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溢利11.94亿元。2016年营收为78.08亿元,溢利9.78亿元。
这意味着,其2016年和2017年净利率数据分别为12.52%和11.22%,2017年降低了一个百分点。
据悉,当前火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红海市场。作为国内另一家知名火锅连锁品牌,2014年呷哺呷哺率先登陆港股,在这一年,海底捞一直对上市的克制态度,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同时,开店节奏大大加快。
从公开报道来看,海底捞近年对待上市的态度积极起来。根据新京报此前报道,海底捞创始人暨董事长张勇曾公开表示,不排斥上市,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保护,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助海底捞解决一些困难;上市还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等。
虽然海底捞目前还没能上市,但是张勇已经有了敲锣的经验。2016年7月,海底捞全资子公司、火锅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成功在港上市,现在在网络上还可以搜索到张勇的敲锣照片。根据新京报此前报道,海底捞控股股东张勇夫妇持有颐海35.59%的股份,为颐海国际实际控制人;2013年-2017年,颐海国际超过50%的营收均来自海底捞及其关联公司。
去年一年扩张近百家店,负债激增
连锁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2016年末的店铺总数是637家。截至2017年末,呷哺呷哺共计738家店,一年扩张百家店。此外,其2017年还推出副品牌“凑凑”。有分析称,这剑指海底捞。
海底捞去年也在大扩张,据悉,2017年新开近百家店,其计划2018年开设180-220家新餐厅。海底捞还在走国际化扩张路线。
迅猛扩张下,海底捞的财务上也暗藏“隐忧”:比如不断走低的现金流,海底捞的账面现金已经从2016年的2.9亿元直线下降到2017年的-6020万元;其次是逐年增加的负债,海底捞的流动负债已经由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招股书还显示,海底捞本次募集资金的15%拟用于还贷。有分析认为,海底捞的流动比率连年不足1,表明其资本营运策略相对比较激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根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分析人士表示,账面现金为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海底捞在扩张店面上投资过大,但海底捞本身经营层面表现不错。据招股书,2017年每位顾客在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为97.7元,翻台率达到5次/天。
由于竞争激烈,让海底捞选择尽快上市。对于海底捞本次选择港股市场上市的原因,贵人资本总裁梁渊对新京报记者分析称:“首先,港股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上(据悉,在A股此前多家餐饮行业因为各种原因未被通过上市申请),无需长时间排队。第二点可能性,迫于投资人压力,尽快兑现上市承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海底捞将于9月10日赴港上市。对于海底捞的上市时间,梁渊建议“迟上不如早上”,理由是“现在不确定因素太多,夜长梦多。”
上月15家门店自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
关于海底捞上市的消息,早在2012年就曾传出,根据媒体报道,2012年8月四川简阳市政府公布过海底捞上市辅导计划。上市路上,海底捞曾遭遇黑天鹅。
2017年8月,法制晚报报道称,在海底捞北京太阳宫店有工作人员用顾客吃火锅使用的漏勺清理堵塞的垃圾杂物……在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后厨的水果房、洗碗间等各处均发现了老鼠的踪迹……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引来各方关注。报道当天,海底捞便发布了回复声明,承认错误,立刻停业整改。
8月18日下午,记者以顾客的身份分别参观了海底捞太阳宫店和劲松店的后厨。据工作人员介绍,去年8月后厨卫生问题被曝光之后,两家店均立即停业整顿,其中太阳宫店停业1个多月,劲松店停业4个多月。
太阳宫的工作人员表示,“重新开业之后,客流量恢复到之前水平大概经历了两个月。”
今年6月,海底捞劲松店再次被曝出卫生问题:消费者在调料中发现苍蝇,于是劲松店再次停业整顿。对于门店频出安全问题的原因,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夏天蚊虫较多,劲松店位于路边,相对商场门店条件较差。”
海底捞的官网上,海底捞每个月都会发布食品安全检查的处理公告,公告显示,在2018年7月,有15家门店出现了食物过期、发现老鼠、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各种问题,问题被检查出来之后,涉事门店按照规章进行了处罚和整改。
贵人资本总裁梁渊告诉新京报记者,除要面临消费者喜好变化外,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也将是一大挑战。
■ 人物
张勇商业版图已不局限于餐饮业
伴随着上市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海底捞的股权故事也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从招股书可知,海底捞的创始人为张勇、舒萍、施永宏、李海燕四人,同时张勇和舒萍为夫妻关系,施永宏和李海燕为夫妻关系。
根据新京报此前报道,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不满足于93.5元拖拉机厂月工资的他,总想着干点大事,却又相继在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和倒卖汽油上栽了跟头。1994年,这位出生在简阳县的年轻人召集三个死党,凑了8000元,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近日网上盛传的“张勇掀桌夺权,两位女创始人被迫退位”的故事,一位接近施永宏的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太戏剧化了”,真相是“协商达成的”。在该人士眼中,施永宏是一个“特别和善的人,可以一起抽烟喝酒吃火锅的人”,而张勇是一个“强势、精明、洞悉人性的‘商人’。”
招股书显示,张勇和舒萍夫妇目前直接持有海底捞33.5%的权益(张勇持有25.5%,舒萍持有8%),静远投资持有海底捞50%的权益,同时,张勇和舒萍夫妇持有静远投资68%的权益(张勇持有52%,舒萍持有16%);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海底捞16%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8%),同时,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妇持有静远投资32%的权益(两人分别持有16%)。
从股权分配来看,张勇的确为海底捞话语权最重的人。关于股权纠纷,根据媒体报道,施永宏当时称:“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张勇)说了算……后来我想通了,股份虽然少了,赚钱却多了,同时也清闲了。还有他是大股东,对公司就会更操心,公司会发展得更好。”
事实上,张勇的事业早已不局限于餐饮业。天眼查资料显示,静远投资成立于2009年,法人、董事长、大股东均为张勇。静远投资的经营范围为农业、贸易、房地产投资及相关业务咨询、培训服务。
根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张勇是云锋股权投资中心、海悦投资、海景林羲域投资中心的间接出资人之一,这些公司的关联方有腾讯商业、巨人网络、科大讯飞、韩都衣舍等公司。
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上,张勇和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
新京报记者 阎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