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智很早就养猪,可怎么把猪运到六七公里外的街上卖?花多长时间运到?和路好不好走、运的装备有关。
早前靠人背,一趟得两个多小时。后来靠马驮,一趟一个多小时。再后来用三轮车,40分钟左右就能到。现在用面包车,20分钟就到了。
更重要的是,不仅时间少了,每次运得更多了。
道路通,百事通。近几年,左文智家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去年光猪就卖了200多头,收入20多万元,这对刚脱贫没几年的他来说,了不得!
话绕回来,还得感谢乡村公路的建设。
左文智家住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瓦厂乡,这是一个离县城50多公里的彝族乡,全乡5180人中,彝族占83%。过去,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山高路远、贫穷落后是它的代名词。
“早些年我们去乡上没有大路,得走山路,碰到下雨天,山路陡峭,根本走不了,2008年修了土路,条件稍微好了些,2016年左右有了硬化的通乡路,2018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左文智梳理着路从没有到有再到好的整个过程。
路变好的过程,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带动全乡发展的过程。
瓦厂乡党委副书记何利宾介绍,近年来,当地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带动全乡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样。
目前,全乡进村公路全部硬化,村组公路硬化率不断提高。“全乡已有33条县乡村三级公路,其中县乡公路2条、乡级公路1条、村组公路30条149公里,180多户农户开上了私家车,群众出行条件大为改观。”何利宾说。
“路好了,现在开车去县城很方便,我们种的烤烟、包谷、养的猪、牛也好卖了。”左文智说。
如今,驱车行驶在瓦厂乡的山间公路上,山路蜿蜒盘旋,通到家家户户。
更重要的是,路好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打通了,瓦厂乡229户882人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9年底全部脱贫出列。
再看,一条条盘山公路正像水彩笔勾勒出的美丽线条,绘就着幸福安乐的乡土画卷。(人民网云南频道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