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宜宾6月19日电题:记者手记:跟着工作组察看灾区恢复重建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
17日四川长宁发生的6.0级地震给当地10个乡镇造成了严重损失,如今受灾乡镇情况如何?19日,记者跟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前往龙头镇和硐底镇,实地察看当地恢复重建情况。
上午9时许,天空飘起小雨。车窗外,遂宜毕高速路两侧的青山在雨雾笼罩下,宛如仙境,一时间仿佛让人忘记了这里刚刚发生过的灾难。
40多分钟后,车入龙头镇,这里的房屋受损情况将记者的思绪拉回了现实:大块墙皮因地震脱落,露出墙体中的红色砖块;不少房屋的墙体有几道长达数米的裂口,仿佛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一些房屋二层的窗户“震”离了墙体,地面上,墨绿色的玻璃摔得粉碎……
“这次地震中,龙头镇没有人死亡,也没有人失踪,只有一名居民受伤,但房屋损伤非常严重。”龙头镇党委书记郑志强说,目前经过初步排查,镇上6000余户居民,有3000余户的房屋受损,其中有1000余户的房屋严重受损。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受灾居民在自家房屋的周围拉起了硕大的塑料布,用一些竹竿、木头进行支撑,放入数把木椅和简单的床铺,一个可以容纳近十人的简易“帐篷”就搭建好了。
今年52岁的吴亚军自地震发生后就一直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因为家里人多了,今年年初我就在原来的屋子边上加盖了两层楼,但这次地震后,全毁了。”说到这里,吴亚军的眼眶有些泛红。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地的房屋造价,一层800元一平方米,二层1000元一平方米,她家的新楼上下两层近80平方米,加上装修费,合起来损失了8万多元。
“现在我们还在等政府的补贴和相关政策,希望能够早日有消息。”吴亚军说。
告别了这户人家,车辆向西行驶,前往硐底镇。
硐底镇的西北方向是蜿蜒的长宁河,长宁河上架设的硐底大桥,是309省道的必经之路。前往硐底大桥的途中,记者打开电子地图,上面显示这座大桥正处于修整的状态。
行至桥头,一条长约50米的裂缝在柏油马路上非常显眼。往前走上大桥,靠南一侧的部分桥梁护栏已遭落石破坏,两名四川省地矿局二〇二地质队的队员正在用工具破拆、清理落石。
望向桥下,情况更加触目惊心:两块数十米高的巨石横亘在长宁河边,将桥下的一条小道堵得严严实实。一旁进行清理的挖掘机在巨石面前,仿佛电动玩具一般渺小。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进行清理,防止落石堵塞河水,同时要对大桥进行加固修复,以便早日通车。”一名在现场工作的地质队队员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依然害怕可能会出现的余震,如果因为余震导致有更大的岩石滚落砸坏了桥墩,整座大桥可能都会垮塌。
因为大桥的另一端出现了塌方,工作组只能调转车头,前往硐底中学临时安置点察看安置情况。
还未进入校园,一声声清脆的童音已经在耳边响起。几名学生在操场上围着篮球架追逐,几名学生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闲聊,更多人则在附近的救灾帐篷中休息。
“这次地震,学校的两座主教学楼从外表看似乎没有太大的破损,但是内部的结构因为地震产生的裂缝,已经破坏得非常严重了。之前下雨天,在楼顶的积水都能顺着裂缝流到教室里。”硐底镇镇长梁超说,目前灾情相对稳定,镇上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不远处,十几名武警指战员正在搭建新的帐篷。“有了大家的帮助,重建速度会很快,新生活也会来得很快。”梁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