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香港精耕国家金融“试验田”。图为市民从香港中环一家银行的沪港通广告牌前走过。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航拍港珠澳大桥香港段。
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一艘小船变成巨轮,正开启波澜壮阔的新征程。而香港和澳门凭借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背靠内地广阔的市场蓝海,在国家的支持和引领下,实现了稳定繁荣的华丽变身。 40年前,内地迈出改革开放的脚步,架设在深圳河上的罗湖桥,自此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深港两地的巨大变迁。如今,香港已壮大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航运、商业枢纽,澳门正发展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港澳在带给改革开放以经验和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发展和结构转型。
香港: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经济增长迎来新动力
12月10日,香港会展中心。香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题研讨会上,上千名各界精英齐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动情回顾,意味深长:“40年的改革开放,香港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香港与国家一同发展,共享繁荣。”
颜宝铃与丈夫颜禧强对此感触颇深。
上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式微,彼时广东丰厚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香港制造业带来新出路。不少港商带着资金和技术跨越罗湖桥,奔赴珠三角寻找机遇。颜宝铃与颜禧强也于1988年在深圳开设制帽厂,凭借改革开放对港商的优惠政策,他们的帽品业务稳步发展。至2000年,他们的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近年,他们又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将公司密集型加工的业务转移至孟加拉。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公司从一个只有夫妻俩经营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休闲帽品制造商之一。“改革开放给了港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让公司迅速发展。现在我在孟加拉设厂,公司发展再创高峰。” 颜宝铃说。
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前局长谭志源回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在政策上也大力支持香港的发展。自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多个补充协议,逐步加大对香港开放的力度,让香港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专业服务享受优惠待遇,发展越来越好。
香港金融市场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获益良多。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有1051家,总市值约2.9万亿美元,占市场总值66%。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表示,因着国企的上市,香港吸引了国际资金的注目,因而扩大了市场的深度及广度,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2014年11月17日,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同时鸣锣开市,启动了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首次尝试——“沪港通”,随后,“深港通”“基金互认安排”“债券通”陆续实施。史美伦说,这不仅成功为内地市场引入国际资金,也活跃了香港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科创行业逐渐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风口”,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弭永利成为第一波“吃螃蟹的人”。“落户这里一年,我们试验的第一瓶离子液体就问世了。” 弭永利2014年带着他的企业广东惠州大亚湾艾利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大亚湾后,发现产品从研发到投产的速度,都远超自己的想象,正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给他和公司提供了最好的环境。他说,新的机遇就蕴藏在这片广阔的腹地之中。
今后香港发展的路怎么走?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施荣怀是个“乐观派”。他认为,持续深入参与改革开放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没有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设厂带来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的改革开放之路、国际化发展之路不会那么快。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没有内地的市场蓝海,只在香港一隅“塘水滚塘鱼”,港商港资也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无论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如今的中美贸易战,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这份信心。
“我经常叫醒一些正在‘睡觉’的香港厂商,拉着他们到内地,跟着内地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施荣怀说,从人民币国际化到“一带一路”倡议,香港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将成为内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超级联系人。过去的经验明明白白告诉他,搭上国家发展的列车,必将行稳致远。
澳门:
共享发展伟大荣光,社会民生开创新局面
“澳门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澳门的发展从来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这绝不是客套话。” 69岁的归国华侨黎振强幼年随父母从印尼到澳门定居,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从普通员工做起,一步步成为副总经理。他说,40年来国家和澳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科技发展等都得到极大提高,澳门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40年间,澳门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回归祖国怀抱,成立特区,真正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澳门人从此当家做主。回归之后,澳门社会安定,在博彩业开放的同时,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会展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开放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后,澳门经济活力更旺,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数据显示,澳门GDP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约70亿澳门元,增至2017年的4042亿澳门元;人口从1978年的23万增至2017年的65万;失业率从回归前的6.3%降到2018年上半年的1.9%。
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对此深表认同。“内地企业在把澳门塑造为旅游目的地方面出了很多力。”改革开放后,内地企业“走出来”参与澳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填海区、机场、码头等,极大改善了澳门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条件。澳门的陆地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32平方公里。在个人游开放之前,澳门的酒店入住率一度停滞在个位数。放开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后,旅游业为澳门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每年3000多万游客中,超过六成来自内地,现在的酒店入住率保持在九成以上。“澳门的旅游业简直翻了一个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内地游客不会来这么多,购买力也不会那么强。” 她说。
“澳门富起来,不仅仅表现在GDP增长,也是丰富的‘富’。过去澳门是单一产业,而如今不仅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发展,也有中医药、特色金融、会展这些新兴产业,让澳门经济可以更加丰富、多元。”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回忆,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对澳门的优惠政策不断,《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出台、粤澳合作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横琴新区建设,不仅助推内地经济起飞,也让澳门分享发展机遇,促进澳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澳门的定位是“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即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平台。越来越多的葡语系国家都看重澳门作为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随着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中葡论坛、中葡合作发展基金、葡语国家产品及服务展等机构和平台纷纷落户澳门,澳门的桥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梁维特说,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澳门将按照“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原则,携手推动重大跨境基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