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雨水充沛,随着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并大量上市,人们的餐桌上又增添了不少以野生菌为食材的佳肴。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野生菌虽然美味,但如果误食有毒野生菌或不当食用野生菌,将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帮助广大消费者防范因食用野生菌造成食物中毒,昆明市消费者协会特别警示广大消费者: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食用野生菌中毒。
学会鉴别野生菌常识。作为野生菌“食客”,仅仅“爱吃”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更应具有一定的野生菌鉴别常识。关于常见无毒野生菌和有毒野生菌的识别,以及正确食用野生菌的方法,民间流传着不少“土法”,消费者可借鉴参考,但主要还是应通过查看相关书籍、查询相关官网等方式进行科学了解,学会基本的科学鉴别方法和烹饪加工知识,避免走入野生菌采摘和食用的误区,确保安全选择、加工和食用野生菌。
谨慎选购食用野生菌。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菌种类较多,不要轻易购买自己不熟悉的、无法辨识的、从未食用过的野生菌,对于凭个人经验和认知觉得没有把握的野生菌,宁可放弃也不要报侥幸心理,尤其对从未接触过的“新”、“奇”野生菌,不要因好奇心理而购买。不要购买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购买时应挑选新鲜采摘、无霉变、无异味的野生菌。
不要随意自行采摘和食用野生菌。夏季是野生菌的生长旺季,有的消费者在进行登山、郊游等野外活动时,看到野生菌会进行采摘,这里提醒消费者,应充分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在没有十分把握确认其可食用的前提下,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菌,更不可随意进行加工食用。
安全加工和食用野生菌。食用野生菌要严格注意烹饪加工方式,不要凉拌生吃野生菌,要炒熟煮透再食用。不要对多品种进行混合加工,每次只加工和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因不同种类的菌类混合后产生反应,发生中毒。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以避免与乙醇发生不良反应引起食物中毒。外出就餐时应慎选野生菌,如需食用则应选择有经营资质的餐饮店并在服务员的指导下食用。
高度重视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就医。消费者在食用野生菌后应特别关注自身是否出现身体不适,提高应急救治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健康安全。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到48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提高警觉,立即采用催吐、补水、口服补盐液等方法进行自救并尽快就医,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