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
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方法……这些生活中利用率颇高的急救技能,会用的人却没有几个。昨天,北京急救中心和北京120海淀分中心等单位特别推出急救科普宣传活动,并邀请公众参与。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活动当天,在北京当代商城五层的“急救科普大讲堂”内,120急救导师现场讲解、演示如何正确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CPR)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急救技能,并邀请公众上台,亲身体验技能操作。
目前,社会公众对于急救科普的兴趣度非常高,但多数人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一些简单了解过急救常识的人也会存在动作不标准或判断病情不准确的情况。而救命“神器”AED虽然很多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但绝大多数公众坦言“不会用”“不敢用”。
事实上,急救有三个经典的关键时间点。急救专业人员介绍,一是钻石4分钟,即心脏停止后大脑皮层能够耐受的存活时间只有4分钟,之后便开始不可逆的死亡进程。所以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必须由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即刻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二是白金10分钟:突发创伤和危重病时,如果能够在10钟内对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现场救助,就能明显地减少死亡,避免伤残。三是黄金时段:危重创伤和疾病,要争取在有效时间内送到有手术或特殊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们每年都会面向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北京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姜丽透露,2018年,北京市针对公众开展的急救培训共覆盖6万人,约有5000人取得了初级急救证。“尽管如此,目前北京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这个数字还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在市民中扩大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
姜丽表示,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起一套急救培训网络,主要依托于北京急救中心及下属分中心,还有北京市的各大医院开展,今年计划对20万名市民进行急救培训。
据悉,北京市现已建立北京急救科技馆、设立“急救开放日”、开展“急救科普大讲堂”等公益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急救知识。
北京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学习急救知识,希望社会公众在面对突发意外或伤病时,能正确实施自救互救方法,在救护车到达前,勇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为患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救助。(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