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展览展示、创新竞赛、论坛路演等各类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双创”持续深入,创客们摩拳擦掌,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高潮。
从2015年到2019年,“双创”主体的成长尽显蓬勃生命力。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王英建用“翻番”来形容北京创新创业力量的持续壮大: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从2015年的110家增加到2018年的223家,实现翻番;独角兽企业82家,企业数量和整体估值均实现了翻番;不断壮大的“双创”队伍为“北京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北京会场主题展上,功能多元的“芯”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3位海归博士创立了知存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拥有6年存算一体芯片研发经验,并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回国创业看中的正是国内日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内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并且一直对半导体和芯片领域进行大力扶持。我们有这样的新技术,就应该回到祖国发展。”创始人之一、知存科技CEO王绍迪说。
回国后,从企业落地、打磨产品到对接资源,王绍迪充分感受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里的“双创”动能,“我很庆幸在中关村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前沿创新企业,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应用需求,提前布局未来芯片发展的几大方向,并形成良好的下游产业链,他们反馈过来的意见还能指导芯片设计,完善创新产品”。
千乘探索创始人苗建全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创新生态:“我们已经从单一产品创新时代进入到系统工程创新时代,它赋予了每一个人实现梦想的机会。”他认为,新时代的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创新生态的协同进发,从量变到质变,在“生态”的推动下探索颠覆性创新。
“拿商业航天这个新业态来说,必须加快‘双创’生态建设,横向聚集产业、资本和资源,纵向延伸产业链环节,充分发挥生态力量,实现源源不断的创新。”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担任某航天型号总体技术负责人的苗建全于2017年辞职创办千乘探索,带领团队艰苦创业,在短短14个月内完成公司第一颗卫星“海创千乘”号的研制工作,取得了近20项自主知识产权。该颗卫星成为我国2014年放开商业航天市场后,由创业公司自主研发的规模最大的一颗卫星,同时也开创了商业微小卫星低成本卫星数据融合服务的先河。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随着‘双创’环境进一步优化,孵化器所提供的创业服务也迭代升级,原来我们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梦想课堂’‘梦想实验室’如今正逐渐辐射全国各个角落,带动一大批有梦想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圆了他们的创业梦。”启迪创业孵化器创新孵化中心主任崔树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作为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孵化器,近年来,启迪之星不断深化全球创新网络布局,建立近140家海外创新基地,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有任何拓展需求或是要对接创新资源,都可以在创新网络上找到机会。
持续深入就意味着从分散式封闭创新转而开放合作。北京会场主题展上,圆环状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模型亮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徐刚告诉记者,该装置采用高能X光射线,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生成演化周期,为物质调控提供基础信息,可用于材料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科学研究,预计2025年左右在怀柔科学城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这将是怀柔科学城里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围绕这个装置,科学城还将布设一批产品研发和应用型企业,势必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王英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引领作用,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大中小企业“双创”价值链有机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经济日报 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