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小记者声明

农民有所盼 政策多供给

2019-03-14 14:03:00    来源:人民网    

农民腰包咋更鼓?

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后劲

程国强:保持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挖掘经营性收入的潜力。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与此同时,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发展和规范农民合作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小农户增加收入。

当前,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潜力很大。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部署,各试点地区可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量化到户、到人,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朱启臻:如今,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钱袋子”的大头。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要在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各地可整合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坚持市场导向,为有就业意向的农民提供精准培训。同时,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美丽乡村咋建设?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造盆景

程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强。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看上去是小事情,但都是民生大事。近些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显著,但也应该看到,与广大农民的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沟塘河渠水质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这应该是下阶段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农村美如画,必须靠大家。农村环境整治应该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自觉性,切勿出现“群众看、干部干”的局面。

朱启臻:农村环境整治要坚持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搞“齐步走”。广大农村千差万别,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习俗文化和发展条件上各不相同。如果简单复制粘贴,会导致水土不服。比如在改厕工作中,南方山地和北方高寒缺水地区情况迥然不同,应该制定相应的改厕技术标准。

各地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由易到难,有序推进,不能造盆景。应该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投工投劳等,补上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杜绝“撒胡椒面”,摸清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握指成拳集中发力、久久为功。

文化需求咋满足?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保障乡村文化硬件软件建设

朱启臻: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先要摸清“家底”,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比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活化利用、薪火相传。

程国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缺钱、缺人、缺场所的老大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从经费上保障乡村文化硬件、软件建设;支持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既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又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公共服务咋提升?

多元参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程国强: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应针对农村看病、上学、养老等民生难点,精准施策,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看,农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短板,应该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较差问题,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

朱启臻: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下一步应着重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等。建设政府、社会和家庭多元参与的养老格局,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浩;嘉 宾: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程国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朱启臻。)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4日 18 版)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话:010-63607677  邮箱:huaxunzx@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7046357号-1

Copyright© 2016 Huaxu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