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勤用英语为外国观众解说邱志杰的展览作品。 和冠欣摄
时而跃起挥舞手臂、时而俯身指向画面细节,说到兴奋处还会在巨幅作品前跑几步,帮观众指认画面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这位充满激情的讲解员来自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虚岁已经70岁的陈少勤。她神采飞扬的讲解,被许多网友拍成视频在朋友圈传播,她也因此获得了“激情奶奶讲解员”的美称。
照看孙女顺带迷上当代艺术
陈少勤身高不足一米六,花白的头发拢成一根辫子扎在脑后。一条靓丽的丝巾、一件略带设计感的深色外套,打扮入时的她和许多常“泡”美术馆的人一样,自带一身艺术气息。直到她开口讲话,周围的观众才注意到她胸前别着一枚UCCA徽章。这是工作人员的标志,也是她每次在北京尤伦斯美术馆做义务讲解员时佩戴的身份标识。
眼下的尤伦斯正在举办“邱志杰:寰宇全图”展览,一进门东侧的一整面墙,便是艺术家邱志杰为美术馆改造后的新空间而创作的《艺术生态地图》。在这高十余米的水墨壁画前,陈少勤显得更加娇小。可她带着厦门口音的讲解,却很快将参观者牢牢吸引住。“来看下方这部分,这部分运用了披麻皴手法。运用披麻皴手法最典型的作品是什么?当然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啊。”陈少勤一会儿站在观众中间,一会儿奔回作品跟前,双手在巨幅作品前不停比划。
听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多人难以相信,陈少勤只有初中文凭,直到当了奶奶以后,她才第一次接触当代艺术。“2008年我跟随家人来北京生活,因为住在望京带孙女,我那时就想得多利用周边资源。”陈少勤回忆,当她得知从家里到798艺术区只有一站地路程,便常常带着小孙女来逛。由于被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门口的三只红色恐龙吸引,她第一次带着孙女走进了这个空间。 很快,她就被这里的展览、讲座等活动吸引,并成了会员。“一年差不多要来40多次,只要在北京,每个周末的活动我都和孙女来参加。”陈少勤说,自己是“文革”前的老初中毕业生,在她原本的生活中本没有“艺术”二字,只在小学时学过唱歌跳舞。“那时我们那里的小学和中学都没有美术课,后来当知青,当工人,所处的环境也鲜有艺术氛围。”于是,她扎在798、扎在UCCA如饥似渴地汲取一切她可以接触获得的艺术养分。
8年粉丝熏成头牌讲解员
在UCCA当会员到第8年时,机会再次降临。2016年,UCCA为即将举办的“曾梵志:散步”展览招募义务讲解员。招募词中写着:只要你热爱艺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这让陈少勤有点心动。“之前看大学生当讲解员时我就羡慕,可没勇气报名。”恰恰在这时,她得到了讲解员项目负责人王梓的鼓励。“您当我们的讲解员吧,免试。”原来王梓对这位几乎场场活动不落的奶奶已观察许久,正盼着她能向前迈一步。
为了能胜任讲解员的工作,陈少勤下了不少功夫。当时,曾梵志展览的讲解员培训资料打印出来有七八页A4纸。陈少勤将其当作索引,自己又查阅更多资料,横向补充文化知识、纵向补充艺术史、深入补充细节,准备了数倍于基本讲解词的内容。她的首个讲解任务就获得了艺术家本人的认可。“蔡国强等贵宾来看展时,曾老师都指定我来陪同。”展览临近结束时,曾梵志还特地在她的讲解词笔记本上用钢笔画了一棵柳树,以表惜别之情。
“每一个展览我都如此对待”,陈少勤说。去年11月,当她听说2019年尤伦斯美术馆开年大展是邱志杰个展时,便开始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她甚至还跑到时代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去看含有邱志杰作品的综合展览。“哪怕只有一幅画在展出,我也要去看看,多方面了解艺术家。”
带外国团英语解说也不在话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口碑也逐渐在观众当中传播开来。许多人会提前预约,专门请她来做讲解。去年,尤伦斯年度重量级展览《徐冰:思想与方法》展出期间,她一个人就义务讲解约300个小时,是普通讲解员的8倍!工作强度最大的一次,她一口气连着讲了4个小时。在她的讲解中,参观者不仅可以听到艺术作品的基本信息介绍、艺术手法分析、画面隐喻的揭秘,还可以听到她结合世界各地美术馆甚至几年来热点事件的横向联系。
更令观众念念不忘的是,还可以从她的讲解中听到许多她独家提供的“八卦”。“邱志杰为UCCA专门创作的这幅画画了多久呢?三天半。从1月15日到17日,18日凌晨3点才从摇车上下来。当天上午10时改造后的尤伦斯就开幕了。”“曾梵志对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会在画完后同时拿起两支笔在右下角签名,所以那名字写出来是复线的。如果看到有这样签名的作品,可一定要仔细看哦。”
3月5日,本是陈少勤休息的日子。不料一个外国参观团特地邀请她来讲解。于是她又“披挂上阵”,用大段大段的英语进行导览。“我当工人时曾跟着电视自学过英语,也因为这个从1981年到2008年退休一直在贸易公司工作。”陈少勤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当好讲解员,她又偷偷给自己加码学习英语,这才能带外国参观团时也毫不怯场。
当义务讲解员两年多来,陈少勤已提供讲解服务近2000小时。
这么受欢迎,会不会“跳槽”?“不会!”她很坚定地回答,“我是个平凡人,虽然因为一点悟性和努力,能获得很多艺术家认可,但我对艺术的认识,全都源于这些年在UCCA的学习和积累。我很感谢这个艺术中心给了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和艺术相遇的机会。” (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