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红岩村“一个柿子”的脱贫之路
近年来,江安县红岩村在推进整村脱贫中,注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乡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了从闲置空心村到田园综合体的华丽转身。
一、顶层设计绘蓝图
“红岩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山上脚基草,山下光坡坡”,这是广泛流传在江安镇红岩村的民谣。由于红岩村山高路烂、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外出务工,传统村落内危房连片、杂草丛生,一派萧条景象,于2014年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聘请成都英特莱公司,对整个区域按照田园综合体进行设计,做到整体策划、分步实施和模式创新。一是针对土地分散、民房陈旧的实际,着力大胆改革,推进确权登记,鼓励土地流转,规划农业景观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村社服务区等5个基本功能区;二是针对资金匮乏、资源闲置的实际,考虑引进民间资本,采取用活政策、整合项目、经营资源,形成滚动发展、城乡互补的资金保障规划,实现借鸡生蛋、就地生财;三是针对产村脱节、增收乏力的实际,考虑壮大本村柿子产业,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产增收、多路并进的农民增收计划。通过顶层设计、周密部署,红岩的发展思路更清、目标更明,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健全体系强支撑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探索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扶贫+”为主要模式,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扶贫+田园”,唤醒沉睡资产。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组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1224万元,修建灌渠2公里、乡村旅游硬化路10公里,盘活集体房产、农村老宅、自留地、撂荒地、水库等5类闲置资源,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将“万氏古民居”等11处闲置农宅集中进行整体修复、度假化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二是“扶贫+生态”,发展循环农业。依托村内600亩柿子古树林核心区,成立江安县南屏山万家岩无核柿子专业合作社,突出打造成片优质甜脆柿子基地。同时突出生态种养循环,成立江安镇红岩村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柿子林下养殖贵妃鸡、绿壳蛋鸡及一般土鸡2万余只,形成“鸡-粪-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借助“生态农业”循环这个品牌,红岩柿子、红岩生态鸡供不应求。三是“扶贫+旅游”,激发乡村活力。立足“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特色传统民居、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农耕体验、特色手工制作”五大特色,以红岩柿子为产业链,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点,开发出占地200余亩的“农耕文化体验园”,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打造出连接蜀南竹海、长宁七洞沟的片区旅游环线,红岩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宜宾市美术家摄影协会写生基地”、“江安县摄影家协会基地”等称号。
三、利益联结促增收
注重统筹各方资源、优化利益联结,通过专合社、生态旅游、引企入驻、高效农业,实现“一地生三金”,让当地能够自身“造血”,形成源源不断的发展细流。一是财资入股“变股金”。针对部分缺乏劳力、不能自身脱贫的对象,红岩村改变传统扶贫资金直接投入方式,以“支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入股108.8万元扶贫资金到公司和专合社,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28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动力以及村集体缺资产收益支撑等瓶颈问题。二是土地流转“获租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入驻红岩村,引进返乡企业家回乡创业,成立江安县红岩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额2.7亿元,分三期投入,对红岩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开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山林入股方式,让农民变股民,稳定农民长期收入,公司招收本地农民工进企业务工,切实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目前红岩村已流转土地500余亩,农民直接流转费收益13万元以上。三是品牌效益“分现金”。对红岩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塑造,积极引导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对外寻找农副产品销路,保证了农民的产品质量,解决了农民卖产品难的问题。目前,红岩村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150户,年总产值200余万元,每户农民年均增收千余元;江安县南屏山万家岩无核柿子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80户,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余元。通过“一地生三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实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提高,从2016年的7100元,预计提升到今年的12800元,能顺利实现脱贫目标,使贫困户真正享受到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
江安镇红岩村通过深挖现有资源禀赋,借助脱贫攻坚、深化改革以及乡村振兴的大势东风,以实干担当的精神谱写了江安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江安样板”,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江安县脱贫攻坚办供稿)